跟后滑囊炎是跟腱与皮肤之间滑囊的炎症,病因有机械性因素(长期摩擦压迫、足部解剖结构异常)和其他因素(感染);临床表现有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休息、调整鞋子、物理治疗),预防要合理运动、注意足部健康。
一、病因
1.机械性因素
长期摩擦与压迫:长期的行走、跑步等运动,或者穿着不合适的鞋子,如鞋跟过高、过硬等,会使跟后滑囊反复受到摩擦和压迫,从而引发炎症。例如,长跑运动员由于长时间反复的脚部运动,跟后滑囊容易受到刺激而发病;一些经常需要长时间站立工作的人群,如服务员等,也较易出现跟后滑囊炎。
足部解剖结构异常:足部的一些解剖结构异常也可能导致跟后滑囊炎。比如跟骨后突畸形,会使跟后滑囊受到异常的压力,增加发病风险。对于有足部解剖结构异常的人群,如先天性跟骨后突形态异常者,更应注意预防跟后滑囊炎的发生。
2.其他因素
感染因素:少数情况下,跟后滑囊炎可能由细菌感染引起。例如,局部皮肤破损后,细菌入侵滑囊导致感染性炎症。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炎症反应可能更为剧烈。
二、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疼痛:跟后滑囊炎最常见的症状是跟后部位的疼痛,疼痛程度可因病情轻重而异。初期可能为隐痛,随着病情进展,疼痛会逐渐加重,在行走、跑步或按压跟后部位时,疼痛明显加剧。
肿胀:滑囊发炎后会出现肿胀,局部皮肤可能会有轻度的红肿表现。肿胀部位主要集中在跟腱与皮肤之间的滑囊区域。
活动受限:由于疼痛和肿胀,患者的足部活动会受到一定限制,尤其是踝关节的背伸、跖屈等活动,会因为疼痛而不敢充分活动。
2.不同人群的表现差异
儿童:儿童患跟后滑囊炎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发生,可能与运动损伤或鞋子不合适等因素有关。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其足部结构和功能与成人不同,在表现上可能更侧重于活动受限对其日常行走、玩耍等活动的影响。例如,患病儿童可能会出现走路姿势异常,不愿意奔跑、跳跃等。
女性:女性由于常穿高跟鞋等特殊鞋类,跟后滑囊受到摩擦和压迫的机会相对较多,所以女性患跟后滑囊炎的概率可能相对较高。而且女性在选择鞋子时,如果不注意合适性,更容易因鞋跟过高、过紧等因素诱发跟后滑囊炎。
老年人:老年人的跟腱等组织可能存在退变,滑囊的功能也可能下降,所以老年人患跟后滑囊炎后,恢复相对较慢。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这会影响炎症的恢复,且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多地考虑基础疾病对整体健康的影响。
三、诊断
1.体格检查:医生会对患者跟后部位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包括按压滑囊区域,观察是否有疼痛、肿胀等表现,同时检查足部的活动范围等,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跟后滑囊炎。
2.影像学检查:一般会进行超声检查或X线检查等。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看到跟后滑囊的形态、有无积液等情况;X线检查主要是为了排除跟骨本身的病变,如跟骨骨折、跟骨肿瘤等,因为这些病变也可能引起类似的症状。
四、治疗与预防
1.非药物治疗
休息:患病后首先要注意休息,减少足部的活动,避免长时间行走、跑步等加重跟后滑囊负担的活动,让跟后滑囊有机会得到修复。
调整鞋子:选择合适的鞋子,如穿着宽松、舒适、鞋底柔软的鞋子,避免穿高跟鞋、硬底鞋等,以减少对跟后滑囊的摩擦和压迫。
物理治疗:可以采用热敷等物理治疗方法,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肿胀。例如,使用温水泡脚,每天1-2次,每次15-20分钟,但要注意水温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皮肤。
2.预防措施
合理运动:运动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场地和鞋子,运动前做好充分的热身活动,运动过程中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跟后滑囊受损。
注意足部健康:定期检查足部情况,尤其是经常进行运动或长时间站立行走的人群,一旦发现足部有异常不适,应及时就医检查,早期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对于有足部解剖结构异常的人群,更要加强关注和预防,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采取相应的矫正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