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症会带来肌肉骨骼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多方面后遗症,包括肌肉萎缩、肢体畸形、运动功能障碍、感觉异常、呼吸肌无力、胸廓畸形影响呼吸、胃肠功能紊乱、营养吸收障碍等,家长需密切关注患儿状况,提供适宜康复训练环境,注意营养摄入,针对不同情况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以改善生活质量。
一、肌肉骨骼系统后遗症
1.肌肉萎缩:小儿麻痹症病毒会侵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导致其所支配的肌肉失去神经的有效调控,进而出现肌肉逐渐萎缩的情况。一般表现为相应肢体的肌肉体积变小、力量减弱,比如腿部肌肉萎缩可能会使患儿行走姿势异常,影响正常的运动功能。这与病毒对运动神经元的特异性损伤相关,损伤后的神经元无法正常向肌肉传递信号,肌肉长期得不到刺激就会发生萎缩。
2.肢体畸形:由于肌肉萎缩、肌力不平衡等原因,患儿可能出现肢体畸形。常见的有足内翻或足外翻,这是因为脚部肌肉力量不均衡,跟腱等组织挛缩导致脚部位置异常;还有髋关节脱位,是由于下肢肌肉力量改变,髋关节周围的肌肉平衡被打破引起的。例如,部分患儿可能出现膝关节弯曲畸形,影响正常的站立和行走功能,这是多种肌肉骨骼结构和力量失衡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神经系统后遗症
1.运动功能障碍:除了肌肉骨骼相关的运动问题外,还可能存在更为复杂的运动功能障碍。患儿可能出现步态异常,如剪刀步等,这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对肌肉的控制失调所致。一些患儿还可能出现肢体运动不灵活,精细运动能力下降,比如无法准确完成拿取小物件等动作,这与脊髓灰质炎病毒对脊髓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影响了运动神经传导通路有关。
2.感觉异常:部分患儿可能伴有感觉异常,如肢体的麻木感、疼痛等。这是因为病毒感染不仅影响了运动神经元,还可能波及到感觉神经纤维,导致感觉传导出现异常。例如,患儿可能会在肢体某些部位感到刺痛、麻木,这种感觉异常会对患儿的日常生活产生一定影响,如影响睡眠等。
三、呼吸系统后遗症
1.呼吸肌无力:如果小儿麻痹症病变累及呼吸肌相关的神经支配区域,可能导致呼吸肌无力。轻度的呼吸肌无力可能表现为呼吸时费力,严重时可能出现呼吸功能不全,影响气体交换。比如患儿在活动后容易出现气喘、呼吸困难等症状,这是由于呼吸肌无法正常收缩和舒张,导致肺通气功能受限,与病毒对支配呼吸肌的神经结构的损伤密切相关。
2.胸廓畸形影响呼吸:部分患儿可能因脊柱等胸廓相关结构的畸形,进一步影响呼吸功能。胸廓畸形会改变胸腔的容积,导致肺部的扩张受限,进而影响呼吸效率。例如,脊柱侧弯等胸廓畸形可能使患儿在呼吸时不能充分进行胸廓的扩张和收缩,影响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长期可能导致肺部功能下降。
四、消化系统后遗症
1.胃肠功能紊乱:小儿麻痹症可能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对胃肠道的调节,导致胃肠功能紊乱。患儿可能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便秘或腹泻等症状。这是因为自主神经受损后,胃肠道的蠕动、消化液分泌等功能受到影响,例如胃肠蠕动减慢可能导致便秘,而消化液分泌异常可能引起消化不良等问题,与病毒对自主神经相关的神经组织的侵害有关。
2.营养吸收障碍:由于胃肠功能紊乱,长期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可能导致营养吸收障碍。患儿可能出现体重不增、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因为无法从食物中获取足够的营养物质来满足身体生长发育的需求,这进一步影响患儿的整体健康状况,需要关注营养的补充和调整。
温馨提示
对于患有小儿麻痹症后遗症的儿童,家长需密切关注其身体状况,定期带患儿进行康复评估和治疗。在日常生活中,要为患儿提供适宜的康复训练环境,帮助其进行适当的运动功能锻炼,以维持和改善肌肉力量及运动功能。同时,要注意营养的均衡摄入,保证患儿获得足够的营养支持生长发育。对于存在呼吸功能障碍等情况的患儿,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不同年龄段的患儿康复训练的重点和方式有所不同,要根据患儿的具体年龄和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体现人文关怀,以最大程度帮助患儿改善生活质量,减少后遗症带来的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