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骨折护理需做好伤口清洁与按计划换药观察异常,体位上抬高患肢并保持正确姿势,肿胀时72小时内冷敷72小时后热敷并留意肿胀变化,康复分早期非负重肌肉等长收缩及小范围关节活动和后期渐进负重锻炼,预防压疮与深静脉血栓,儿童护理注意固定装置松紧及观察生长发育,老年人注重营养支持与防跌倒。
一、伤口护理
1.保持清洁:受伤后应尽快对足部伤口进行清洁,使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若条件允许),去除伤口表面的污垢、异物等,防止细菌滋生引发感染,遵循无菌操作原则进行初步处理。
2.定期换药:按照医生制定的换药计划进行伤口换药,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如伤口有无红肿、渗液、异味等异常表现,若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进行处理。
二、体位护理
1.抬高患肢:将足部骨折的患侧肢体抬高,一般高于心脏水平,例如可以在脚下垫枕头等,这样有利于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足部肿胀,卧位时可保持足部处于舒适的抬高体位,坐位时也应尽量使足部高于心脏位置。
2.正确体位摆放:在休息或睡眠时,要注意保持足部的正确体位,避免足部受到压迫或处于不当姿势,防止影响骨折部位的恢复,例如避免长时间下垂足部等。
三、肿胀护理
1.早期冷敷:受伤后72小时内可对足部进行冷敷,使用冰袋或冷毛巾包裹后敷在足部骨折部位,每次冷敷时间约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冷敷可以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出血和渗出,从而减轻肿胀。
2.后期热敷:受伤72小时后,可根据情况进行热敷,使用温毛巾或热水袋热敷足部,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皮肤,热敷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帮助消除肿胀,每次热敷时间可控制在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
3.观察肿胀程度:密切观察足部肿胀的变化情况,包括肿胀的范围、程度等,若肿胀进行性加重或伴有疼痛加剧等异常,需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四、康复锻炼
1.早期非负重锻炼:在骨折早期,骨折部位尚未达到初步稳定时,可进行足部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即让足部肌肉进行收缩和放松的练习,但不引起足部的明显活动,通过肌肉收缩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同时进行踝关节的背伸和跖屈等小范围活动,但要避免骨折部位受到压力。例如患者可仰卧位,尽量用力收缩足部肌肉,保持5-10秒后放松,重复进行;踝关节背伸时尽量将足向上勾起,跖屈时尽量将足向下伸展,每次每组练习10-15次,每天可进行3-4组。
2.后期渐进负重锻炼:随着骨折部位逐渐愈合,在医生评估允许后,可逐步进行负重锻炼。开始时可先进行部分负重,例如使用拐杖辅助下的部分体重支撑,然后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负重程度,同时结合踝关节的屈伸、旋转等活动锻炼,以恢复足部的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锻炼过程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部位再次损伤。
五、并发症预防
1.压疮预防:对于长期卧床或足部活动受限的患者,要注意皮肤护理,定时为患者翻身,检查足部皮肤状况,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使用气垫床等辅助设备减轻局部压力,避免足部皮肤长期受压而发生压疮。例如每2-3小时为患者翻身一次,检查足跟、足背等部位皮肤有无发红、破损等情况。
2.深静脉血栓预防:鼓励患者进行足部的主动或被动活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例如指导患者进行足部肌肉的收缩放松、踝关节的屈伸等活动,对于不能自主活动的患者,可由医护人员或家属协助进行下肢的按摩,从足部向大腿方向进行轻柔按摩,促进静脉回流,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六、特殊人群护理要点
1.儿童足部骨折:儿童足部骨折时,在护理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固定装置的松紧度,过紧可能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起不到固定作用,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足部的生长发育情况,因为儿童骨骼处于生长阶段,骨折后护理不当可能影响足部的正常生长,定期带儿童进行复查,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调整护理方案。
2.老年人足部骨折:老年人足部骨折后,由于身体机能下降,骨折愈合相对较慢,要注重营养支持,保证摄入富含蛋白质、钙、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以促进骨折愈合,同时老年人平衡能力较差,要注意预防跌倒等情况,居住环境要保持整洁、无障碍物,必要时使用辅助器具协助活动,避免再次受伤影响骨折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