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手术包括术前准备、手术过程和术后护理。术前要进行眼部检查和全身情况评估;手术时先麻醉,再制作角膜切口、撕开囊膜、粉碎并吸出晶状体核、植入人工晶状体、关闭切口;术后需观察眼部、用药并注意生活事项,如避免剧烈运动等。
一、术前准备
1.眼部检查
进行全面的眼部检查,包括视力、眼压、角膜曲率、眼底等检查。例如通过验光确定患者的屈光状态,通过眼压测量了解眼内压力情况,眼底检查可评估视网膜等眼底结构是否正常,这些检查有助于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眼部状况,判断是否适合进行白内障手术以及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检查的重点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除了眼部结构检查外,还需考虑其视功能发育情况;老年患者则要关注是否合并其他全身性疾病对眼部的影响。
2.全身情况评估
评估患者的全身健康状况,如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全身性疾病。因为这些疾病可能会影响手术的安全性和术后恢复。例如高血压患者需要将血压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才能进行手术,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血糖水平,以降低手术感染和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对于有特殊病史的患者,如曾有眼部外伤史、眼部手术史等,需要详细了解相关情况,评估对本次手术的影响。
二、手术过程
1.麻醉
通常采用表面麻醉或局部浸润麻醉。表面麻醉是通过向眼表滴入麻醉药物,使角膜表面的神经末梢被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则是在眼球周围注射麻醉药物,阻滞眼部的感觉神经。对于配合度较好的患者多采用表面麻醉,而对于儿童等不配合的患者可能需要局部浸润麻醉或全身麻醉。全身麻醉需要特别注意儿童患者的呼吸、循环等生命体征的监测,确保麻醉过程的安全。
2.制作角膜切口
医生会使用显微手术器械在角膜上制作一个微小的切口,切口的位置和大小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通常需要制作一个2-3毫米左右的角膜切口。这个切口要精准制作,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术后良好的恢复,切口的大小和位置会影响术后的散光情况等。
3.撕开囊膜
用器械将晶状体前囊膜撕开一个圆形的开口。前囊膜的撕开要完整且大小合适,为后续晶状体核的处理和植入人工晶状体提供良好的操作空间。这一步操作需要精细的技巧,因为前囊膜的状态会影响手术的效果和人工晶状体的稳定性。
4.粉碎并吸出晶状体核
如果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会利用超声乳化仪将晶状体核粉碎成乳糜状,然后通过吸管将其吸出。超声乳化技术利用超声波的能量将坚硬的晶状体核粉碎,具有切口小、恢复快等优点。对于不同硬度的晶状体核,超声乳化的参数设置会有所不同,医生会根据患者晶状体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5.植入人工晶状体
将折叠好的人工晶状体通过切口植入到晶状体囊袋内,然后调整人工晶状体的位置,使其处于正常的解剖位置。人工晶状体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眼部情况、屈光需求等进行个性化选择,例如对于有远视力需求的患者可能选择单焦点远视力人工晶状体,对于有老花眼需求的患者可能选择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等。
6.关闭切口
角膜切口通常不需要缝合,会自行闭合。术后眼部会覆盖眼罩,起到保护眼睛的作用。
三、术后护理
1.眼部观察
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眼部的情况,包括视力、眼压、眼部伤口等。术后第一天可能需要频繁检查视力和眼部外观,以了解手术效果和是否有早期并发症发生。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观察其眼部的反应和配合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
2.用药指导
术后需要使用抗生素眼药水和糖皮质激素眼药水等,以预防感染和减轻炎症反应。抗生素眼药水如氧氟沙星滴眼液等,可预防眼部感染;糖皮质激素眼药水如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等,可减轻眼部炎症。但对于儿童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眼药水需要谨慎,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使用,密切观察眼部反应。
3.生活注意事项
患者术后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用力咳嗽、揉眼等,防止眼部受到碰撞和人工晶状体移位。同时要注意保持眼部清洁,避免污水进入眼内。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控制血压、血糖等全身性疾病,以促进术后恢复。儿童患者术后需要家长更加精心的护理,避免其进行可能伤害眼部的活动,定期带患儿复查,监测视功能的发育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