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期疼痛有生理性、病理性原因及其他相关因素影响。生理性原因包括前列腺素分泌异常致子宫缺血缺氧、子宫收缩异常致局部供血不足;病理性原因有子宫内膜异位症致异位内膜出血刺激周围组织、子宫腺肌病致子宫肌层扩张痉挛性收缩、盆腔炎性疾病致盆腔充血加重炎症反应;其他相关因素中生活方式方面长期过度劳累、寒冷刺激、不良饮食习惯会影响;心理因素致疼痛阈值降低;年龄方面青春期内分泌不稳定易现疼痛,围绝经期激素变化及合并疾病增加疼痛风险。
一、生理性经期疼痛原因
(一)前列腺素分泌异常
子宫内膜在经期会合成并释放较多前列腺素,尤其是前列腺素F2α和前列腺素E2。当这些前列腺素水平升高时,会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造成子宫缺血、缺氧状态,从而导致经期疼痛。研究表明,正常女性经期前列腺素水平升高可使子宫收缩频率增加、强度增大,进而引发疼痛,这种情况在年轻女性中较为常见,与月经周期中激素变化导致的前列腺素合成调节有关。
(二)子宫收缩异常
子宫的不正常收缩也会导致经期疼痛。比如子宫平滑肌不协调收缩,使得子宫局部供血不足,引发疼痛。这种收缩异常可能与个体的体质有关,部分女性由于子宫先天发育的微小差异,在经期更容易出现收缩不协调的情况。另外,子宫后倾后屈的体位可能会影响经血排出,导致子宫反射性收缩增强,从而引起疼痛,这种情况在有子宫位置异常的女性中相对多见。
二、病理性经期疼痛原因
(一)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细胞种植在子宫以外的位置。这些异位的内膜组织会在经期出血,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炎症反应和疼痛。据临床统计,约有30%-5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会出现经期疼痛,且疼痛程度往往较重,可呈进行性加重趋势,还可能伴有不孕、性交痛等症状,这种疾病在育龄女性中发病率较高,与子宫内膜种植、免疫调节异常等多种因素相关。
(二)子宫腺肌病
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弥漫或局限性的病变。主要表现为经期子宫肌层内的异位内膜出血,导致子宫肌层扩张、痉挛性收缩而引起疼痛。患者多有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表现,且疼痛程度随病情进展而加重,常见于30-50岁经产妇,与多次妊娠、分娩、人工流产等造成子宫肌层损伤有关,使得子宫内膜基底膜下间质侵入肌层。
(三)盆腔炎性疾病
盆腔存在炎症时,经期盆腔充血会加重炎症反应,刺激盆腔组织,引起疼痛。盆腔炎性疾病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等,患者除了经期疼痛外,还可能伴有白带增多、异常阴道分泌物、发热等症状,这种情况在有不洁性生活史、宫腔操作史的女性中更容易发生,炎症长期刺激会影响生殖系统的正常功能。
三、其他相关因素影响
(一)生活方式因素
1.长期过度劳累:会影响身体的内分泌调节和免疫系统功能,可能间接导致经期疼痛加重。例如长期熬夜的女性,其体内激素节律紊乱,可能影响前列腺素的正常代谢,从而增加经期疼痛发生的可能性。
2.寒冷刺激:经期受到寒冷刺激,如穿着过少、接触冷水等,会使盆腔血管收缩,导致子宫缺血缺氧,引发或加重经期疼痛。尤其是一些体质偏寒的女性,对寒冷刺激更为敏感。
3.不良饮食习惯:过量食用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可能会刺激子宫平滑肌收缩,诱发或加重经期疼痛。比如经常吃冰淇淋、辣椒等食物的女性,在经期出现疼痛的概率相对较高。
(二)心理因素
长期的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导致疼痛阈值降低,使经期疼痛感觉更明显。研究发现,心理压力较大的女性,其体内的应激激素水平升高,会干扰子宫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加重经期疼痛症状,这种情况在现代生活节奏较快的女性群体中较为常见。
(三)年龄因素
1.青春期女性:由于内分泌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前列腺素分泌调节不稳定,容易出现前列腺素水平过高引发的经期疼痛,随着年龄增长,内分泌逐渐稳定,部分人的经期疼痛会有所缓解,但也有部分人可能因其他因素发展为病理性经期疼痛。
2.围绝经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发生明显变化,可能出现内分泌紊乱相关的经期疼痛问题,同时,围绝经期女性可能合并其他妇科疾病,也会增加经期疼痛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