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膜炎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因素引起。感染性因素包括细菌、病毒、衣原体感染,分别通过接触或飞沫等传播,引发相应炎症反应;非感染性因素包含过敏、物理刺激、化学物质刺激,过敏原、环境刺激物、化学物质等接触眼部后,通过免疫反应或直接损伤结膜组织引发炎症,出现不同症状表现。
一、感染性因素引起的结膜炎
(一)细菌感染
1.常见细菌及感染途径: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可引发结膜炎。通常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如共用毛巾、洗脸盆等传播。在学校、幼儿园等人员密集场所,容易出现集体感染的情况。儿童由于卫生习惯相对较差,且喜欢用手接触眼部,所以相较于成人更易因细菌感染患结膜炎。例如,有研究表明在幼儿园环境中,细菌感染导致的结膜炎发病率相对较高,与儿童之间的密切接触以及环境中细菌的传播有关。
2.发病机制:细菌入侵眼部后,会在结膜组织中繁殖,引起炎症反应。导致结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出现结膜充血、水肿,还会有脓性或黏液脓性分泌物产生。
(二)病毒感染
1.常见病毒及传播特点:腺病毒是引起病毒性结膜炎的常见病原体。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或接触被污染的物品传播。在夏季和秋季等病毒活跃的季节,病毒性结膜炎的发病率可能会升高。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儿童由于自身免疫力相对较弱,感染后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比如,腺病毒引起的结膜炎在学校等群体生活的场所中容易造成暴发流行,这与人群密集、密切接触有关。
2.发病机制:病毒感染结膜上皮细胞,导致细胞病变、坏死,引起炎症反应。患者会出现结膜充血、水样分泌物增多等症状,同时可能伴有眼部异物感、流泪等表现。
(三)衣原体感染
1.衣原体类型及感染情况:沙眼衣原体是引起沙眼的主要病原体,也可导致包涵体性结膜炎等。沙眼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如接触患者的眼部分泌物、共用毛巾等。在卫生条件较差、居住环境拥挤的地区,沙眼的发病率较高。儿童如果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感染沙眼衣原体的风险增加。
2.发病机制:衣原体感染结膜上皮细胞后,在细胞内生长繁殖,引起慢性炎症过程。初期可能表现为结膜充血、乳头增生等,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结膜瘢痕形成、眼睑内翻等严重并发症。
二、非感染性因素引起的结膜炎
(一)过敏因素
1.常见过敏原及引发机制: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是常见的过敏原。当过敏体质的人接触到过敏原后,免疫系统会产生免疫反应,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导致结膜出现过敏反应。例如,在花粉传播的季节,过敏性结膜炎的发病率明显升高。不同年龄的人群都可能因过敏因素患结膜炎,但过敏体质的人群更容易发病。儿童如果属于过敏体质,接触到过敏原后,眼部过敏症状可能较为明显,如眼痒等症状往往比较突出。
2.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眼痒、结膜充血、水肿,伴有水样分泌物等。患者往往会频繁揉眼,症状在接触过敏原后可迅速出现。
(二)物理刺激因素
1.环境刺激物:灰尘、烟雾、紫外线等物理刺激物可引起结膜炎。长期处于灰尘较多的环境中工作或生活的人,如建筑工人等,更容易受到灰尘的刺激引发结膜炎。紫外线过强的环境,如长时间在雪地、沙滩等地方暴露,没有做好眼部防护,容易因紫外线刺激导致结膜炎。不同年龄的人群都可能受到这些物理刺激的影响,但长期暴露在相关环境中的人群风险更高。儿童如果在户外活动时没有注意眼部防晒等防护措施,也可能因紫外线刺激引发结膜炎。
2.发病机制:物理刺激会损伤结膜的表层组织,引起炎症反应,导致结膜出现充血、不适等症状。
(三)化学物质刺激因素
1.常见化学物质及接触途径:某些化学物质,如化妆品、洗发液、消毒液等,若不慎接触到眼部,可引起结膜炎。比如,使用了不合适的眼部化妆品,或者在接触消毒液等化学物品时没有做好防护,液体溅入眼部,就可能导致化学性结膜炎。不同人群都可能因接触化学物质而患病,但从事相关职业需要接触化学物质的人群,如化工工人等,风险相对较高。儿童如果误接触到家中的化学物品,也可能引发结膜炎,所以需要特别注意将化学物品放置在儿童不易接触的地方。
2.发病机制:化学物质会直接损伤结膜组织,导致结膜的炎症性改变,出现眼部红肿、疼痛、流泪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