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黑眼圈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睡眠因素(睡眠时间不足、睡眠质量不佳)、过敏因素(食物过敏、吸入性过敏原)、遗传因素、疾病因素(鼻部疾病、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以及其他因素(过度用眼、营养因素),这些因素分别通过不同机制导致小儿眼周出现黑眼圈表现。
一、睡眠因素
1.睡眠时间不足:小儿若睡眠时间不足,如婴儿每天所需睡眠时间较长,若因照顾不当导致睡眠时长不够,会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和血液循环,可能出现黑眼圈。例如,有些婴幼儿因环境嘈杂等原因频繁醒来,导致睡眠碎片化,长期如此易出现黑眼圈表现。一般1-3岁幼儿每天需睡眠12-14小时,4-6岁儿童需11-13小时,学龄儿童需10小时左右,睡眠不足会使眼周血液循环不畅,血液瘀滞,从而显现出黑眼圈。
2.睡眠质量不佳:小儿睡眠时若频繁翻身、做梦等,也会影响眼部周围的血液循环。比如患有某些睡眠障碍的儿童,睡眠过程中眼部肌肉不能得到良好放松,眼周血管收缩舒张功能紊乱,进而出现黑眼圈。常见的睡眠障碍如夜惊、梦游等情况都可能干扰正常睡眠,导致眼周出现黑眼圈表现。
二、过敏因素
1.食物过敏:小儿食用某些过敏食物后,可能引发全身过敏反应,同时眼周皮肤也会受到影响。例如对牛奶、鸡蛋等食物过敏的小儿,在进食后可能出现眼周皮肤红肿、瘙痒等过敏症状,长期反复过敏刺激会导致眼周皮肤色素沉着,形成黑眼圈。有研究表明,约有一定比例(具体比例因研究而异)的小儿食物过敏会伴随眼周表现,其中黑眼圈是较常见的表现之一。
2.吸入性过敏原:花粉、尘螨等吸入性过敏原可引起小儿过敏反应。当小儿接触到这些过敏原时,身体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导致眼周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水肿,长期反复的炎症刺激会使眼周皮肤颜色改变,出现黑眼圈。在花粉季节,生活在花粉较多环境中的小儿更容易因吸入花粉而引发过敏相关的黑眼圈问题,据统计,在花粉过敏高发地区,约有部分小儿会出现因吸入性过敏原导致的眼周异常表现,其中包括黑眼圈。
三、遗传因素
部分小儿的黑眼圈可能与遗传有关。如果父母一方或双方有黑眼圈较明显的情况,小儿遗传到相关基因后,可能更容易出现黑眼圈。例如家族中有先天性眼周皮肤色素沉着相关基因的携带,小儿就可能在较年轻时出现类似黑眼圈的表现。这种遗传因素导致的黑眼圈往往从儿童时期就可能显现,且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特点。
四、疾病因素
1.鼻部疾病:如鼻窦炎等鼻部疾病,会影响鼻腔通气,小儿可能会用口呼吸,导致眼周血液循环发生改变。鼻窦炎会引起鼻腔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多,影响正常鼻呼吸,长期口呼吸使眼周静脉回流受阻,眼周静脉瘀血,从而出现黑眼圈。临床研究发现,患有鼻窦炎的小儿中,有相当一部分会伴有黑眼圈症状,比例可达一定数值(具体数值因研究不同)。
2.心血管疾病:某些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可能导致小儿体循环或肺循环异常,进而影响眼周血液循环。例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由于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血液供应和回流出现问题,眼周血管也会受到影响,出现黑眼圈。这类情况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存在心血管疾病,眼周表现可能是其中一个症状体现。
3.肾脏疾病:肾脏疾病可导致水钠潴留等情况,小儿可能出现眼睑水肿等表现,长期水肿可能会使眼周皮肤颜色改变,呈现黑眼圈样表现。如肾病综合征患儿,由于肾脏滤过功能异常,大量蛋白质从尿液中丢失,同时伴有水肿,眼周水肿是常见表现之一,长期水肿可能导致眼周色素沉着,出现黑眼圈。
五、其他因素
1.过度用眼:现代小儿接触电子设备的机会增多,长时间看电视、玩手机等过度用眼行为,会使眼周肌肉疲劳,血液循环不畅。比如学龄前儿童每天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眼周肌肉持续紧张,影响眼周血液供应,容易出现黑眼圈。一般建议小儿连续使用电子设备时间不宜过长,学龄前儿童每次不超过15-20分钟,学龄儿童每次不超过30-40分钟等。
2.营养因素:如果小儿存在营养不良,缺乏某些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也可能影响眼周皮肤状态。例如缺乏维生素A时,可能会影响眼周黏膜的正常功能,导致眼周皮肤干燥等,进而可能出现黑眼圈相关表现。正常饮食情况下,小儿应保证摄入富含各种营养素的食物,以维持身体正常代谢和各组织器官的良好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