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固定是骨科治疗基础,核心目的是稳定断端、恢复解剖结构以创造愈合条件,具体包括维持对位对线、缓解疼痛肿胀、预防并发症和促进愈合。不同骨折类型固定策略需个性化,闭合性骨折多用外固定,开放性骨折视情况外固定或内固定,关节内骨折重视关节面平整,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考虑骨质量选择固定方式。特殊人群固定有注意事项,儿童避免损伤骨骺,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抗凝治疗患者评估出血风险,妊娠期女性注意辐射及内固定材料选择。固定后康复管理包括功能锻炼、营养支持和定期复查,科学固定与个体化康复可降低并发症风险、改善预后。
一、骨折固定的核心目的
骨折固定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稳定骨折断端,恢复骨骼的解剖结构,为骨折愈合创造生理条件。具体目标包括以下方面:
1.维持骨折断端对位对线
骨折固定通过外固定(如石膏、夹板)或内固定(如钢板、髓内钉)技术,将骨折断端保持在解剖复位或功能复位的位置,防止因肌肉收缩、肢体活动或外力作用导致断端移位。若骨折断端存在明显错位,可能导致肢体畸形、短缩或关节功能障碍,固定技术可有效降低此类风险。
2.缓解疼痛与控制肿胀
骨折后局部出血、炎症反应及软组织损伤常引发剧烈疼痛和肿胀。固定装置通过限制骨折断端异常活动,减少对周围神经、血管及软组织的刺激,从而减轻疼痛。同时,固定可降低骨折断端微动引发的炎症反应,辅助控制肿胀程度。
3.预防并发症
开放性骨折或粉碎性骨折患者若未及时固定,可能因断端活动导致血管、神经损伤加重,甚至引发脂肪栓塞、骨筋膜室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固定可降低此类风险,并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
4.促进骨折愈合
稳定的固定环境为骨折愈合提供生物力学基础。早期固定可减少骨折断端间纤维组织增生,促进骨痂形成,缩短愈合周期。研究显示,规范固定可使四肢长骨干骨折愈合时间缩短20%~30%。
二、不同骨折类型的固定策略
根据骨折部位、稳定性及患者年龄等因素,固定方式需个性化选择:
1.闭合性骨折
对于无移位的稳定性骨折(如青枝骨折),可采用石膏或支具外固定,固定周期通常为4~6周。若骨折存在轻度移位但可通过手法复位,复位后需持续固定并定期复查X线,监测断端对位情况。
2.开放性骨折
需紧急清创并评估软组织损伤程度。若污染较轻且骨折稳定,可采用外固定架临时固定;若污染严重或存在骨缺损,需行内固定并联合抗生素治疗,固定周期需延长至8~12周。
3.关节内骨折
需优先恢复关节面平整性,常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技术。术后需早期功能锻炼,以预防关节僵硬。固定装置的选择需兼顾稳定性与对关节活动的影响。
4.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
此类骨折常因轻微外伤引发,固定方式需考虑骨质量下降因素。椎体压缩性骨折可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股骨近端骨折则优先选择髓内钉固定,以减少内固定失败风险。
三、特殊人群的固定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骨骼生长活跃,固定时需避免损伤骨骺。弹性髓内钉或可吸收内固定材料为常用选择,固定周期需根据年龄调整(如5岁以下儿童固定4周,5~10岁儿童固定6周)。
2.糖尿病患者
高血糖状态可延缓骨折愈合,增加感染风险。固定期间需严格控制血糖(空腹血糖<7mmol/L,餐后血糖<10mmol/L),并定期换药以预防皮肤压疮。
3.抗凝治疗患者
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利伐沙班)者,固定前需评估出血风险。若需手术固定,建议术前暂停抗凝药物5~7天,并监测凝血功能。
4.妊娠期女性
X线检查可能对胎儿造成辐射影响,固定前需采用铅衣防护或选择超声等无辐射检查手段。内固定材料选择需考虑未来分娩方式(如剖宫产者可避免骨盆内固定)。
四、固定后的康复管理
1.功能锻炼
固定期间需进行邻近关节的主动活动(如上肢骨折时活动手指、腕关节),以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固定拆除后需逐步进行负重训练,恢复肢体功能。
2.营养支持
增加蛋白质(1.2~1.5g/kg·d)、钙(1000~1200mg/d)及维生素D摄入,可促进骨折愈合。老年患者需同时补充维生素K2,以改善骨钙沉积。
3.定期复查
固定后1、3、6周需复查X线,监测骨折愈合进度。若出现固定装置松动、断端移位或感染征象(如红肿、渗液),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骨折固定是骨科治疗的基础环节,其目的贯穿于骨折愈合的全过程。通过科学选择固定方式、个体化调整康复方案,可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