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有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症状,运动性抽动包括简单运动性抽动(如眨眼等)和复杂运动性抽动(如奇特步态等),发声性抽动包括简单发声性抽动(如清嗓子声等)和复杂发声性抽动(如重复言语、秽语等),很多患儿伴有共病症状(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症等),且抽动症会给患儿带来心理行为影响,需关注并给予支持和专业干预。
1.简单运动性抽动:多表现为快速、突然、短暂、单一部位的肌肉抽动,常见的如眨眼,可表现为频繁地快速闭眼;还有皱眉,即双眉快速皱起;耸鼻,是鼻孔快速地收缩;点头,头部快速地上下运动;摇头,头部左右快速摆动;耸肩,肩膀快速地抬起和放下等。这些简单运动性抽动往往开始较轻微,容易被忽视,但会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加重或出现新的简单运动性抽动表现。对于儿童来说,不同年龄段可能起始的简单运动性抽动部位有一定差异,比如学龄前儿童可能更易出现眨眼等面部肌肉抽动,而学龄期儿童可能更多出现肢体部位的简单运动性抽动,这与儿童生长发育阶段的肌肉控制能力等因素有关。
2.复杂运动性抽动:是由多个简单运动性抽动组成的有目的的动作。例如,患儿可能会出现复杂的步态,如突然出现奇特的步态,像一会儿踮脚走,一会儿又像跳跃式行走;或者出现触摸动作,如反复触摸某个物体,且动作较为复杂、刻板;还可能出现模仿动作,模仿他人的一些动作,但这种模仿是不自主且刻板的。复杂运动性抽动相对简单运动性抽动更为少见,但一旦出现往往对患儿的日常生活和社交等方面影响较大,比如在学校等场合出现复杂且刻板的动作可能会引起同学的异样眼光,导致患儿心理压力增大,进而可能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
发声性抽动症状
1.简单发声性抽动:主要表现为单一、短暂的发声。常见的有清嗓子声,患儿会不自主地频繁发出“吭吭”的清嗓子声音;还有吸鼻声,表现为鼻子发出“嘶嘶”的吸气声音;也可能出现简单的咳嗽声等。这些简单发声性抽动往往突然出现,频率和强度可能会有所变化,在安静的环境中可能会显得更为明显,比如在课堂上,简单发声性抽动可能会干扰课堂秩序,同时也会让患儿自身感到不适,影响其学习状态。对于不同性别患儿来说,发声性抽动的表现可能没有明显性别差异,但在发病年龄等方面可能会有不同特点,一般男孩发病可能相对更早一些,但这也不是绝对的,还需要结合个体情况综合判断。
2.复杂发声性抽动:是由多个简单发声组成的有意义的语句,或者是无意义的怪声等。例如,可能会出现重复言语,重复说一些无意义的词语或句子;还可能出现秽语,即不自主地说出污秽、不恰当的词语,这是比较严重的发声性抽动表现,会对患儿的社交产生极大负面影响,使得患儿很难融入正常的人际交往环境中,容易被他人误解,从而引发患儿的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复杂发声性抽动的出现往往提示病情相对较重,需要及时进行专业的医疗干预来控制症状发展。
其他相关症状
1.共病症状:很多抽动症患儿会伴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等。比如在学习时难以集中注意力,容易被周围的事物干扰;在课堂上坐不住,频繁地扭动身体、离开座位等。还有部分患儿会伴有强迫症,出现重复的、刻板的行为和观念,如反复检查物品是否摆放正确,反复清洗双手等。这些共病症状会相互影响,加重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和对生活各方面的影响。对于有共病症状的患儿,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因为不同的共病情况需要不同的干预措施来协同处理,以最大程度改善患儿的整体状况。比如对于同时伴有ADHD和抽动症的患儿,可能需要在关注抽动症状控制的同时,采取一些针对注意力等方面的干预方法,如行为训练等,但具体措施需要根据患儿的个体情况由专业医生制定。
2.心理行为影响:由于抽动症的症状可能会引起周围人的异样眼光和误解,患儿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自卑、焦虑、抑郁等。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会因为自身的抽动症状而感到困惑和不安,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表现;学龄期患儿可能会因为在学校出现抽动症状而受到同学的嘲笑、排斥,从而产生强烈的心理压力,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和社交能力的发展。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来说,心理行为的影响可能会对其长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深远影响,因此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理解,为患儿创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帮助患儿缓解心理压力,树立自信心。同时,专业的心理干预对于有心理问题的抽动症患儿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方式帮助患儿调整心态,正确面对自身的病情,更好地融入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