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体出血是眼内血管破裂致血液进入玻璃体腔的病症,常见病因有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眼外伤等,临床表现有视力下降、眼前黑影飘动等,诊断靠眼部检查,治疗分保守和手术,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儿童多因眼外伤,老年人多与相关疾病有关且需兼顾基础疾病,女性妊娠时若有基础病易增风险,男性高危职业易致眼外伤需防护。
一、常见病因
1.视网膜血管性疾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视网膜血管,导致血管渗漏、破裂出血,进而引起玻璃体出血。在糖尿病病程较长且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中较为常见,据相关研究,约有一定比例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视网膜病变相关的玻璃体出血情况,且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发生风险逐渐增加。
视网膜静脉阻塞:包括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和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静脉阻塞后,血管内压力升高,容易发生破裂出血。老年人相对更易患视网膜静脉阻塞,有研究显示,在老年人群中,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发病率有一定比例,其中部分患者会发展为玻璃体出血。
2.眼外伤
眼球受到顿挫伤、穿通伤等外伤时,眼内的血管可能会被损伤而出血。例如,球类运动中眼部被球击中、锐器刺伤眼球等情况都可能导致玻璃体出血。在从事高危职业(如建筑工人、机械工人等)的人群中,眼外伤导致玻璃体出血的风险相对较高。
3.其他原因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多见于老年人,黄斑区的新生血管破裂可引起玻璃体出血。随着人口老龄化,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其导致的玻璃体出血也较为常见。
视网膜裂孔形成:玻璃体液化、牵拉等因素可导致视网膜出现裂孔,一旦裂孔累及血管,就可能引起出血进入玻璃体腔。高度近视患者由于眼轴拉长,视网膜相对薄弱,更容易出现视网膜裂孔及玻璃体出血。
二、临床表现
1.视力下降:根据出血量的多少,视力下降程度不同。少量出血时,可能仅有轻度视力模糊;大量出血时,视力可急剧下降,甚至仅存光感。例如,大量玻璃体出血的患者,往往难以看清眼前的物体。
2.眼前黑影飘动:患者可自觉眼前有黑影飘动,类似蚊蝇飞舞,这是因为血液在玻璃体腔内漂浮,遮挡光线所致。
3.眼压改变:少量玻璃体出血一般对眼压影响不大,但大量出血时,血液分解产物等可能影响房水的循环,导致眼压升高,引起眼痛等症状。
三、诊断方法
1.眼部检查
眼底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视网膜、玻璃体等情况,了解出血的部位、范围等。通过眼底镜能看到玻璃体腔内的血液以及视网膜是否存在病变等。
眼部B超检查:对于屈光间质混浊(如玻璃体出血较严重时,眼底镜无法看清眼底)的患者,眼部B超可以清晰显示玻璃体腔内的情况,判断出血的程度以及是否存在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
四、治疗原则
1.保守治疗
对于少量玻璃体出血,可采取保守治疗,让血液逐渐吸收。患者需要适当休息,避免剧烈活动,防止出血进一步加重。一般需要定期复查眼部情况,观察出血的吸收情况以及视网膜等组织的变化。
2.手术治疗
当玻璃体出血长期不吸收(一般指3-6个月以上),或者伴有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时,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玻璃体切割术,通过手术清除玻璃体腔内的积血,修复视网膜病变等。例如,对于合并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出血患者,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视网膜复位手术是常用的治疗方法。
五、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玻璃体出血相对较少见,多由眼外伤等原因引起。儿童在玩耍等过程中容易发生眼外伤,家长需要加强对儿童的监管,避免眼部受伤。一旦发生眼外伤后出现视力下降、眼前黑影等情况,要及时就医。儿童玻璃体出血的治疗需要更加谨慎,手术等操作需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身体耐受性等情况。
2.老年人
老年人玻璃体出血多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静脉阻塞等疾病有关。老年人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玻璃体出血时需要兼顾基础疾病的控制。例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的玻璃体出血患者,在治疗玻璃体出血的同时,要严格控制血糖,以减少视网膜病变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老年人术后恢复相对较慢,需要加强术后护理,注意眼部卫生等。
3.女性
女性在妊娠等特殊时期一般较少发生玻璃体出血,但如果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妊娠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从而增加玻璃体出血的风险。女性在妊娠期间如果出现视力变化等情况,需要及时就医,进行眼部检查,因为一些眼部疾病在妊娠期间可能会被忽视或加重。
4.男性
男性从事高危职业(如建筑工人、机械工人等)导致眼外伤的风险相对较高,从而增加了玻璃体出血的可能性。男性在从事这类职业时需要注意做好眼部防护,如佩戴护目镜等,以减少眼外伤的发生概率。如果发生眼外伤后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就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