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背部疼痛有肌肉骨骼问题(如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退变)、脊柱病变(如强直性脊柱炎、脊柱结核)、内脏疾病牵涉痛(如泌尿系统疾病、妇科疾病)及其他因素(如姿势不良、外伤)等常见原因,评估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X线、CT、MRI),应对与预防可通过非药物干预(休息、物理治疗、康复锻炼)、生活方式调整(保持正确姿势、合理运动、控制体重)及疾病治疗与管理,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需注意的下背部疼痛相关问题。
腰肌劳损:长期不良姿势(如久坐、久站)、过度劳累等易引发。年龄方面,中青年人群因工作生活中腰部活动较多较易出现,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需要久坐伏案工作的人群风险更高。比如长时间保持弯腰伏案工作的办公室职员,腰部肌肉持续紧张,易导致腰肌劳损引起下背部疼痛。
腰椎间盘突出: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退变,加上外伤、劳损等因素,椎间盘的髓核突出,压迫周围神经组织,可导致下背部疼痛,常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等症状。中老年人是高发人群,但现在由于不良生活方式影响,年轻人患病比例也有所上升。
腰椎退变:包括腰椎骨质增生等,年龄增加是主要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腰椎椎体出现骨质增生等退变改变,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疼痛,活动时疼痛可能加重。
脊柱病变
强直性脊柱炎:多见于青少年男性,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主要侵犯脊柱关节,早期可表现为下背部疼痛,且有晨僵现象,病情进展可导致脊柱强直。
脊柱结核:由结核杆菌感染脊柱引起,除了下背部疼痛外,还可能伴有低热、盗汗、乏力等全身症状,有结核病史或接触史的人群需警惕。
内脏疾病牵涉痛
泌尿系统疾病:如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疼痛可放射至下背部,疼痛较为剧烈,常伴有血尿、尿频、尿急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发病,结石形成与代谢、饮食等多种因素有关。
妇科疾病:女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可引起下背部牵涉痛,与女性的生理结构及生殖系统健康状况相关,育龄女性较为常见。
其他因素
姿势不良:长期弯腰驼背、睡姿不当等不良姿势会使腰部肌肉、韧带等长期处于不正常受力状态,时间久了易引发下背部疼痛,各年龄层都可能因不良姿势导致,尤其长期保持不良姿势的人群。
外伤:腰部受到急性外伤,如跌倒、撞击等,可导致下背部肌肉、骨骼等损伤引起疼痛,有明确外伤史的人群需考虑此因素。
下背部疼痛的评估与检查
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腰部的活动度、压痛部位、肌肉力量等,通过观察患者弯腰、直腿抬高、侧卧弯腰等动作来初步判断病情。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了解腰椎的形态、骨质情况等,对腰椎退变、骨折等有一定诊断价值,能发现腰椎的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等改变。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椎间盘、椎管等结构,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可明确椎间盘突出的部位、程度等。
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率高,能更好地显示脊髓、神经根等情况,对于脊柱结核、肿瘤等病变的诊断较有优势。
下背部疼痛的应对与预防
非药物干预
休息:急性下背部疼痛时应适当休息,避免过度活动加重损伤,但也不宜长期卧床,以免导致肌肉萎缩等问题。
物理治疗:热敷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按摩能放松腰部肌肉,但要选择正规机构和专业人员;牵引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可减轻椎间盘对神经的压迫。
康复锻炼:进行适当的腰部康复锻炼,如小飞燕、五点支撑等动作,增强腰部肌肉力量,改善腰部功能,但要注意锻炼的强度和方法,避免过度锻炼导致损伤。例如小飞燕动作,患者俯卧位,双手背后,双腿伸直,将头、上肢和下肢用力向上抬起,形似飞燕,每次保持一段时间后放松,重复进行。
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正确姿势:无论是坐姿还是站姿,都要保持腰部挺直,避免弯腰驼背,久坐时可使用合适的腰靠支撑腰部。例如坐着时应使臀部充分接触座椅,腰部紧贴腰靠,膝关节与髋关节保持同一高度。
合理运动: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游泳、散步等,避免剧烈腰部扭转的运动,游泳是对腰部压力较小且能锻炼腰部肌肉的良好运动方式,每周可进行数次游泳锻炼。
控制体重:过重的体重会增加腰部的负担,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控制体重,可降低下背部疼痛的发生风险。
疾病治疗与管理
对于由疾病引起的下背部疼痛,如腰椎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柱炎等,需根据具体疾病进行相应治疗,如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根据病情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等;强直性脊柱炎需进行规范的抗风湿治疗等。对于内脏疾病引起的牵涉痛,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下背部疼痛相对较少见,若出现需警惕先天性脊柱发育异常等问题,应及时就医检查;老年人下背部疼痛要注意排除骨质疏松性骨折等情况,日常要注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女性孕期由于身体重心改变等原因易出现下背部疼痛,要注意适当休息,可通过佩戴托腹带等方式减轻腰部负担;有既往腰部外伤史或慢性腰部疾病史的人群要更注意腰部的保护和定期复查,预防下背部疼痛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