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踝疼痛原因多样,包括外伤(急性扭伤、骨折)、炎症性(关节炎、腱鞘炎)、退行性病变(骨关节炎)及其他因素(肌腱炎、神经病变);不同人群脚踝疼痛有不同特点及应对,儿童多因运动损伤等,需家长观察后就医;老年人多与退行性病变、骨质疏松相关,要休息、防骨折等;女性穿高跟鞋等易扭伤,特殊时期激素变化也可致痛,需选合适鞋等;运动人群多因运动损伤,要按RICE原则处理并注意运动前后防护。
一、脚踝疼痛的常见原因
1.外伤因素
急性扭伤:多因行走或运动时脚踝处于不当姿势,如突然崴脚,导致踝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肉等组织损伤。例如在篮球运动中,球员急停变向时易发生脚踝急性扭伤,会出现疼痛、肿胀、淤血等表现,根据损伤程度不同,疼痛程度有所差异,轻度扭伤可能只是轻微疼痛,严重扭伤则疼痛剧烈且活动受限明显。从解剖学角度看,踝关节周围有距腓前韧带等重要韧带结构,扭伤时这些韧带可能被拉伤甚至撕裂。
骨折:包括内踝、外踝或胫骨、腓骨远端的骨折。常见于高处坠落、严重崴脚或直接外力撞击等情况。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相对更易发生骨折,即使是较轻的外力也可能导致骨折。骨折引起的脚踝疼痛通常较为剧烈,且伴有明显的肿胀、畸形,可能无法正常负重行走。
2.炎症性因素
关节炎
痛风性关节炎:由于体内尿酸代谢紊乱,尿酸盐沉积在踝关节处引起炎症反应。多见于有高尿酸血症基础的人群,男性相对更易发病,常在夜间突然发作,疼痛剧烈,类似刀割样,同时可伴有关节红肿、发热等表现,血尿酸水平会明显升高,通过检测血尿酸及关节液中尿酸盐结晶可确诊。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踝关节时可出现疼痛、肿胀、僵硬等症状,通常呈对称性,病情会缓慢进展,除了脚踝,还可能累及其他小关节,如手指关节等,实验室检查可见类风湿因子阳性、C反应蛋白升高等。
腱鞘炎:踝关节周围的肌腱在长期过度使用或损伤后可发生腱鞘炎,如跟腱腱鞘炎等,表现为脚踝局部疼痛、压痛,活动时疼痛加剧,尤其在行走、跑步或踮脚时明显,长时间休息后开始活动时可能有僵硬感。
3.退行性病变
骨关节炎:随着年龄增长,踝关节软骨逐渐磨损、退变,骨质增生等改变,多见于中老年人。主要表现为脚踝疼痛、僵硬,活动时可听到摩擦音,早晨起床或长时间休息后开始活动时关节僵硬感明显,活动一段时间后可稍有缓解,但过度活动后又加重。
4.其他因素
肌腱炎:比如腓骨长短肌腱炎,多与长期的运动劳损有关,如长跑、频繁的踝关节扭转动作等,可导致肌腱部位出现疼痛、肿胀,按压时疼痛加剧,影响踝关节的正常活动。
神经病变:如坐骨神经病变可能会放射至脚踝引起疼痛,此外,腰椎间盘突出症压迫神经根也可能导致脚踝放射性疼痛,同时可能伴有下肢麻木等症状。
二、不同人群脚踝疼痛的特点及应对
1.儿童人群
特点:儿童脚踝疼痛可能因运动损伤相对常见,如在玩耍、奔跑过程中发生扭伤等。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可能难以准确描述疼痛部位和程度,需要家长仔细观察是否有肿胀、活动受限等表现。另外,儿童生长发育阶段,一些先天性的骨骼发育异常也可能导致脚踝疼痛,如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等,通常在儿童早期就会表现出脚踝部位的异常形态和功能受限。
应对:家长发现儿童脚踝疼痛时,应首先让儿童休息,避免继续活动加重损伤。如果有肿胀,可在72小时内进行冷敷,每次15-20分钟,每天数次,以减轻肿胀和疼痛;72小时后可改为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同时要及时带儿童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如X线等,以排除骨折等严重情况。对于先天性骨骼发育异常导致的脚踝疼痛,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相应的治疗,可能需要通过康复训练、佩戴支具甚至手术等方法进行干预。
2.老年人群
特点:老年人脚踝疼痛多与退行性病变、骨质疏松等因素相关。退行性骨关节炎较为常见,疼痛往往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不明显,且随着年龄增长病情逐渐加重。同时老年人骨质疏松,发生骨折的风险较高,即使是轻微的外力也可能导致骨折,疼痛相对剧烈,且恢复时间较长。
应对:老年人出现脚踝疼痛时,应注意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如果怀疑骨折,应立即制动并就医。对于退行性骨关节炎,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如踝关节的屈伸活动等,但要避免过度活动。同时要注意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进一步加重。在选择鞋子时,应选择舒适、支撑性好的鞋子,以减轻脚踝的压力。
3.女性人群
特点:女性由于生理结构特点,穿高跟鞋等情况较为常见,这可能增加脚踝扭伤的风险。另外,女性在生理期、孕期或更年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关节的稳定性和舒适度,也可能导致脚踝疼痛。例如孕期女性由于体重增加,脚踝承受的压力增大,容易出现疼痛;更年期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疏松风险增加,也可能引发脚踝疼痛。
应对:女性应尽量减少穿高跟鞋的时间和频率,选择合适的鞋子。在生理期、孕期和更年期等特殊时期,要注意关节的保护,适当增加钙的摄入。如果出现脚踝疼痛,要根据具体原因进行处理,如因高跟鞋引起的扭伤,按照扭伤的处理方法进行;如果是激素变化相关的疼痛,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的调节和治疗。
4.运动人群
特点:运动人群脚踝疼痛多与运动损伤有关,如高强度运动、运动姿势不正确等导致的韧带拉伤、肌腱炎等。不同运动项目导致脚踝疼痛的原因可能不同,如篮球运动员易发生脚踝急性扭伤,长跑运动员可能出现跟腱腱鞘炎等。运动后脚踝疼痛往往与运动强度、运动时间等因素相关,疼痛程度和表现因损伤程度而异。
应对:运动人群出现脚踝疼痛时,首先要停止当前运动,进行适当的休息和初步处理。如为急性扭伤,按照RICE原则处理,即休息(Rest)、冰敷(Ice)、加压包扎(Compression)、抬高患肢(Elevation)。同时,运动人群应注重运动前的热身和运动后的拉伸放松,选择合适的运动装备,如合适的运动鞋等,以减少脚踝损伤的发生风险。如果疼痛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进行专业的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