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血管瘤是婴儿期常见的血管良性肿瘤,由胚胎期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通常在出生后1—4周内出现,表现为皮肤或黏膜上的红色斑块、丘疹或肿块。
这类血管瘤的成因与血管生成相关基因调控异常有关,部分类型和母体孕期激素水平波动存在关联。其生长具有阶段性特征,增生期多持续至婴儿6—12月龄,此阶段瘤体可能快速增大,随后进入缓慢消退期,最终约50%—90%的病例在5—9岁时完全消退。根据血管层次和形态,可分为浅表型、深部型及混合型,浅表型表现为鲜红色凸起,深部型则呈现蓝色或肤色肿块,混合型兼具两者特征。尽管多数血管瘤可自行消退,但生长在眼睑、口鼻等特殊部位的瘤体可能压迫周围组织,影响视力、呼吸或进食功能。
若发现婴儿血管瘤短期内快速增大、颜色加深,或位于眼周、耳道、会阴等关键区域,建议尽早前往儿童血管外科或皮肤科就诊,通过超声、MRI等检查评估瘤体深度及血流情况,避免因延误治疗导致器官功能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