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曾是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可通过接触传播,早期规范治疗可控制病情,如果延误治疗可能导致角膜瘢痕、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沙眼衣原体主要侵袭眼结膜和角膜,感染后潜伏期约5-14天,病程可分为活动期、退行期和瘢痕期。活动期表现为结膜充血、肥厚,出现典型的滤泡和乳头增生,患者可感眼睛异物感、流泪、分泌物增多;如果未及时治疗,炎症持续进展进入退行期,滤泡和乳头逐渐吸收,结膜出现瘢痕组织;瘢痕期时,瘢痕收缩可导致眼睑内翻、倒睫,倒生的睫毛反复摩擦角膜,引发角膜损伤、感染,最终形成角膜瘢痕,严重影响视力甚至致盲。
沙眼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如共用被污染的毛巾、脸盆,或接触患者眼部分泌物后揉眼。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结膜刮片检查。治疗以遵医嘱局部使用四环素、红霉素等抗生素眼膏为主,疗程需1-3个月,严重者需口服多西环素、阿莫西林等抗生素。随着卫生条件改善,我国沙眼发病率已显著下降,但仍需重视预防,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避免接触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