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原因有年龄增长、紫外线照射、代谢异常、药物刺激、眼部外伤、遗传因素等。
1、年龄增长
随着年龄增加,晶状体蛋白质逐渐变性,透明度下降,形成老年性白内障。这是常见的类型,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超过70%,80岁以上几乎全员患病。晶状体纤维代谢减缓,水分含量减少,导致硬化和混浊,影响视力。
2、紫外线照射
长期暴露于紫外线(尤其是UV-B)会加速晶状体氧化损伤。高原地区、户外工作者或未佩戴防紫外线眼镜的人群更易发病。紫外线促使晶状体产生自由基,破坏蛋白质结构,引发混浊,通常从晶状体后囊下开始发展。
3、代谢异常
糖尿病患者因高血糖导致晶状体渗透压改变,葡萄糖转化为山梨醇积聚,引发渗透性肿胀和混浊。高血脂患者血液中脂质过氧化物增多,可间接损伤晶状体细胞。代谢综合征患者白内障风险较常人高2-3倍。
4、药物刺激
长期局部或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泼尼松)会诱发后囊下白内障。这类药物干扰晶状体上皮细胞代谢,导致蛋白质沉积和混浊。
5、眼部外伤
眼球穿透伤、钝挫伤或电击伤可直接损伤晶状体囊膜,导致水分和代谢产物渗入,引发混浊。即使轻微外伤如揉眼过度或异物进入,也可能通过炎症反应间接导致白内障,儿童期外伤性白内障更易影响视力发育。
6、遗传因素
约1/3先天性白内障与遗传相关,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见。基因突变影响晶状体发育相关蛋白(如晶状体蛋白、连接蛋白),导致胚胎期晶状体纤维分化异常。母亲孕期感染风疹、水痘或接触放射线也可能增加胎儿患病风险。
若出现视力模糊、畏光、复视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检查,早期白内障可通过药物延缓进展,成熟期需手术干预以恢复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