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绞痛和肠套叠的区别在于定义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等方面。
1.定义与发病机制
肠绞痛通常指婴儿肠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婴幼儿急性腹痛,多发生于3个月以内的婴儿。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胃肠道功能不成熟、肠道菌群失调、乳糖不耐受、喂养不当、腹部着凉等因素有关,导致肠道平滑肌强烈收缩或肠胀气引起疼痛。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邻近的另一段肠管内,引起肠道梗阻的一种急性疾病,多见于婴幼儿,尤其是4-10个月的婴儿。发病机制可能与肠蠕动异常、肠息肉、梅克尔憩室、肠重复畸形等器质性病变有关,使肠管的正常蠕动受到干扰,近段肠管的蠕动强于远段,从而导致肠套叠的发生。
2.临床表现
肠绞痛主要表现为突然发作的阵发性哭闹,哭闹时婴儿面部涨红、口周苍白、腹部紧张、双腿向上蜷起、双手紧握,哄抱、喂奶等方式往往不能缓解,哭闹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常在傍晚或夜间发作,发作间期婴儿一般状态良好,吃奶、睡眠、大小便基本正常,无明显呕吐、血便等症状。
肠套叠典型表现为阵发性腹痛、呕吐、果酱样便和腹部包块。阵发性腹痛时,婴儿突然哭闹不安、面色苍白、屈膝缩腹、拒食,持续数分钟后腹痛缓解,婴儿安静或入睡,但间隔数十分钟后又会反复发作。呕吐常在腹痛发作后出现,起初为乳汁、乳块或食物残渣,以后可带有胆汁,严重时可吐出粪便样液体。发病6-12小时后可出现果酱样便,这是由于肠管套叠后肠壁缺血、坏死,黏膜脱落出血与肠黏液混合所致。部分患儿可在右上腹触及腊肠样、表面光滑、稍可活动的包块。
3.影像学检查
肠绞痛一般无特异性的影像学改变,腹部X线检查多正常或仅显示肠管积气,B超检查可能提示肠道胀气,但无肠管套叠的征象。
对于肠套叠,腹部B超是首选的检查方法,可显示肠套叠的特征性影像,表现为“同心圆”或“靶环”征,即套叠的肠管横断面呈现为环形低回声区包绕中心高回声区的影像。腹部X线检查可显示肠梗阻征象,如肠管扩张、积气、积液等。空气灌肠或钡剂灌肠检查不仅可以明确诊断,还可用于复位治疗,在X线透视下,可见钡剂或空气在套叠处受阻,呈“杯口”状或“弹簧”状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