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包括急性、分泌性和慢性中耳炎,急性中耳炎中6个月-2岁单侧轻度及2岁以上症状轻的可观察,中-重度需用抗生素;分泌性中耳炎6个月以上无症状或轻微的可观察3个月,可用药或手术;慢性中耳炎局部用抗生素滴耳液,有情况需手术,不同人群治疗中需注意相应护理及基础病控制等。
一、急性中耳炎治疗
1.观察等待:对于6个月-2岁、单侧轻度中耳炎且无剧烈疼痛的患儿,可先观察2-3天,若症状无改善再考虑其他治疗,因为部分轻度急性中耳炎有自愈可能。对于2岁以上、症状较轻的急性中耳炎也可先观察。
2.抗生素治疗:中-重度急性中耳炎(耳痛剧烈、发热≥39℃或双侧中耳炎)需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等,抗生素的选择应根据当地细菌耐药情况等综合考虑,能有效覆盖常见致病菌。
二、分泌性中耳炎治疗
1.观察等待:对于6个月以上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可观察3个月,部分可自行恢复。
2.药物治疗:可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等,减轻鼻腔和咽鼓管黏膜肿胀,促进咽鼓管通畅;对于有过敏因素的患儿,可考虑使用抗组胺药。
3.手术治疗:若观察3个月以上仍未恢复,或存在中耳粘连、胆脂瘤等情况,可考虑鼓膜切开术、鼓膜切开加置管术等手术治疗。
三、慢性中耳炎治疗
1.药物治疗:局部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控制中耳炎症;存在鼓膜穿孔时,要注意保持外耳道清洁,防止感染加重。
2.手术治疗:对于反复急性发作、中耳有肉芽或胆脂瘤形成等情况,需行中耳乳突手术,清除病变组织,修复鼓膜等。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中耳炎治疗中需注意:儿童由于咽鼓管短、宽、平,更容易患中耳炎,在护理上要注意保持鼻腔通畅,避免呛奶等;成年人若有长期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中耳炎复发风险,应戒烟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有过敏病史的人群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时要注意排查过敏原并避免接触;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等基础病,因为基础病会影响中耳炎的恢复和感染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