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脂质等在冠状动脉内壁沉积形成粥样斑块致血管壁增厚变硬弹性减退造成血管狭窄或阻塞的病理基础,其严重程度通过冠状动脉造影等判定,狭窄程度不同有相应临床症状,风险因素包括年龄增长、性别差异、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及有基础病史,应对管理需非药物干预调整生活方式等,特殊人群有治疗注意事项。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定义与病理基础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指脂质等物质在冠状动脉内壁沉积,形成粥样斑块,致使血管壁增厚、变硬、弹性减退,进而造成血管狭窄或阻塞的病理过程,是冠心病的主要病理基础。
二、严重程度的判断
(一)血管狭窄程度评估
通过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判定,狭窄程度<50%时多为轻微病变,可能无明显临床症状;狭窄程度50%~70%属中度狭窄,可引发心肌供血不足,出现胸痛等心绞痛症状;狭窄程度≥70%为重度狭窄,心肌缺血风险显著提升,易诱发心肌梗死等严重事件。
(二)临床症状表现
轻度粥样硬化可能仅在剧烈运动等情况下出现心肌缺血表现;重度粥样硬化患者可频繁发作心绞痛,甚至出现急性心肌梗死,表现为持续胸痛、大汗、呼吸困难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三、风险因素的影响
(一)年龄因素
随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风险增加。
(二)性别因素
男性绝经前发病风险低于女性,绝经后风险趋近于男性。
(三)生活方式因素
高脂饮食、吸烟、缺乏运动等会加速粥样斑块的形成与进展。
(四)基础病史影响
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粥样硬化进展更快且更严重,如高血压损伤血管内皮,糖尿病影响脂质代谢等
四、应对与管理
(一)非药物干预
需调整生活方式,包括低盐低脂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摄入)、戒烟限酒、适度运动、控制体重等。对于有基础疾病者,需积极控制血压、血糖等指标。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治疗需谨慎评估手术或介入治疗风险;女性患者治疗时需兼顾生理特点,用药等需考虑性别差异;合并糖尿病等病症的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水平以延缓粥样硬化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