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槽症通常拔牙后2-3天出现,表现为创口剧烈疼痛等,治疗包括局部麻醉下用3%过氧化氢溶液反复冲洗清创、放置碘仿纱条等药物、感染明显时全身用抗生素,且不同人群清创、放药、用抗生素时需考虑各自特殊情况。
一、干槽症的临床表现
干槽症通常在拔牙后2-3天出现,主要表现为拔牙创口剧烈疼痛,疼痛可向耳颞部、下颌下区或头顶部放射,一般止痛药物难以缓解。拔牙窝内可空虚,或有腐败变性的血凝块,腐臭味明显。局部牙龈可能红肿,淋巴结可有肿大、压痛。
二、干槽症的治疗方法
1.清创处理:在局部麻醉下,用3%过氧化氢溶液反复冲洗拔牙创,去除腐败坏死物质,直至牙槽窝清洁、棉球拭干后有新鲜血液渗出。此操作需严格遵循无菌原则,以避免二次感染加重病情。对于儿童患者,操作时要更加轻柔,避免因恐惧造成不配合,同时要注意保护儿童的口腔组织,防止损伤。对于女性患者,要考虑其特殊生理时期对清创操作的耐受情况等。对于有全身性疾病病史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清创前需控制好血糖水平,因为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可能影响清创效果和创口愈合。
2.药物放置:清创后可在牙槽窝内放置碘仿纱条等药物,碘仿具有防腐、杀菌、去臭的作用,能够促进创口愈合。放置纱条时要注意位置准确,确保纱条填充紧密,但又不会给患者造成过度的疼痛刺激。儿童患者放置纱条时需根据其口腔大小和拔牙创口情况谨慎操作,避免纱条脱落或造成不适。女性患者在放置纱条时要考虑其心理状态,尽量安抚使其配合。有病史的患者如心血管疾病患者,要注意操作过程中对其生命体征的观察,防止因紧张等因素导致病情波动。
3.全身应用抗生素:对于感染症状较明显的患者,可根据情况全身应用抗生素,如头孢类抗生素等,以预防和控制感染扩散。但使用抗生素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儿童患者使用抗生素需考虑其年龄对药物代谢等的影响,优先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抗生素种类。女性患者使用抗生素时要注意是否在孕期、哺乳期等特殊时期,如有特殊情况需谨慎选择抗生素。有药物过敏史等病史的患者要避免使用过敏的抗生素种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