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膜破损真菌感染是鼓膜穿孔后因外耳道环境改变致真菌滋生引发,病因包括外耳道长期潮湿、不合理用抗生素滴耳液、接触真菌污染环境,症状有耳部持续瘙痒、耳内闷胀、听力下降等,耳内镜检查是主要诊断手段必要时可真菌涂片培养,治疗用局部抗真菌药物并保持外耳道干燥,预防要避免进水、清洁外耳道、合理用药,儿童需家长看护防不当掏耳,成人有基础病要治原发病,特殊人群用药遵医嘱。
一、定义与病因
鼓膜破损真菌感染是指鼓膜出现穿孔后,外耳道环境改变,为真菌滋生创造条件而引发的感染。其常见病因包括:鼓膜破损后外耳道长期处于潮湿状态,如游泳、洗头时污水进入;长期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滴耳液破坏外耳道正常菌群平衡;接触被真菌污染的环境,如公共浴室、游泳池等。
二、症状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耳部持续瘙痒感、耳内闷胀不适、听力逐渐下降等症状,部分患者外耳道可见白色、灰色或黑色的霉样菌丝团,鼓膜破损处可能有炎症反应。
三、诊断方法
通过耳内镜检查是主要诊断手段,可直接观察鼓膜破损情况及外耳道内真菌的形态、分布等;必要时可进行真菌涂片或培养,以明确真菌种类,为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
四、治疗原则
主要采用局部抗真菌药物治疗,选择对真菌有效的滴耳液等进行局部涂抹或滴注,抑制真菌生长繁殖。治疗过程中需保持外耳道干燥,避免鼓膜破损处再次受污染。
五、预防措施
避免鼓膜破损后外耳道进水,如洗澡、游泳时可使用耳罩防护。
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定期清理外耳道,但需注意方法得当,避免损伤鼓膜。
合理使用耳部相关药物,遵医嘱用药,不自行滥用抗生素滴耳液。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
儿童好奇心强,易出现自行掏耳导致鼓膜破损的情况,家长需加强看护,教育儿童避免不当掏耳行为。若儿童出现耳部不适,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成人
有耳部基础疾病者(如慢性中耳炎等)需积极治疗原发病,预防鼓膜破损。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耳部卫生维护,从事可能损伤耳部工作时需采取防护措施。孕妇等特殊人群出现鼓膜破损真菌感染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谨慎选择治疗药物,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或自身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