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早期可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与便秘交替、大便性状改变如变细带黏液或血丝、腹部隐痛或胀痛、部分患者可触及质地较硬肿块,还会有不明原因消瘦乏力,中老年、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有家族结肠癌病史人群需密切关注排便等状况并进行相关筛查。
一、排便习惯改变
结肠癌早期可能出现排便习惯的异常,如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这是由于肿瘤刺激肠道黏膜,影响肠道正常的蠕动节律所致。例如,肿瘤生长可能导致肠道局部环境改变,干扰水分和电解质的吸收与分泌平衡,进而引发排便频率及规律的变化。
二、大便性状改变
大便性状改变也是常见早期表现,可出现大便变细、带黏液或血丝。肿瘤侵犯肠道黏膜时,会导致黏膜破损出血,血液与粪便混合使大便带血,同时肿瘤分泌的黏液会使大便质地改变,出现黏液便,且肿瘤生长可能造成肠腔狭窄,致使大便变细。
三、腹痛
早期结肠癌可能伴有腹部隐痛或胀痛,疼痛位置不固定。这是因为肿瘤生长过程中刺激肠道,引起肠道痉挛,或肿瘤导致肠道部分梗阻前期的表现,疼痛程度一般较轻,但会持续存在或间断发作。
四、腹部肿块
部分早期结肠癌患者可在腹部触及质地较硬、可移动或固定的肿块,但该症状出现相对较晚。肿块的形成与肿瘤自身生长及周围组织反应有关,若肠道内肿瘤生长到一定大小,可在腹部触及异常包块,但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
五、全身症状
早期可能出现不明原因的消瘦、乏力。这是由于肿瘤消耗机体能量,且肿瘤生长过程中可能导致慢性失血,长期慢性失血及肿瘤代谢产物的影响会使患者出现营养状况下降、体能减退,表现为体重减轻、精神萎靡、乏力等。
特殊人群提示
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长,肠道功能逐渐减退,对肿瘤的警觉性相对降低,更应密切关注排便及身体状况的细微变化,定期进行相关筛查。
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人群:此类人群结肠癌发病风险相对较高,更需留意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的改变,因为不良饮食结构会增加肠道负担,使肠道黏膜长期受不良刺激,易诱发肿瘤。
有家族结肠癌病史人群:这类人群属于高危人群,除关注自身排便等症状外,应更早且更频繁地进行结肠癌相关筛查,如肠镜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