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由牙菌斑特定细菌引发可经亲密接触传播,其非严格传染病依赖宿主易感性,儿童要避免过度口腔亲密接触并养成良好口腔卫生习惯,孕妇患牙周炎可影响胎儿需注重口腔卫生,老年人应加强口腔清洁,预防关键是保持良好口腔卫生、不共用口腔护理用品、定期口腔检查及洗牙以减少致病细菌降低传播发病风险。
一、牙周炎的致病因素与细菌传播关联性
牙周炎主要由牙菌斑中的特定细菌引发,如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聚集杆菌等。这些细菌可通过唾液交换、共同进食(如共用餐具、水杯)、亲吻等亲密接触方式在人群中传播。例如,研究发现家庭中若有成员患有牙周炎,其他成员口腔中检测到相同致病细菌的概率会升高,提示细菌存在一定程度的传播可能性。
二、牙周炎非严格意义上的“传染病”特性
牙周炎并非像传染病那样由特定病原体在人群间直接、快速且必然地传播发病,其发生还依赖于宿主自身的易感性。即使接触了致病细菌,健康人群因自身免疫系统功能正常、口腔卫生良好等因素,不一定会发病。但对于口腔卫生状况差、免疫力低下(如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疾病)的人群,接触致病细菌后更易引发牙周组织的炎症反应。
三、不同人群的相关注意事项
儿童群体: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家长应避免与儿童有过度亲密的口腔接触行为(如口对口喂食、亲吻等),同时引导儿童养成良好口腔卫生习惯,如早晚刷牙、使用牙线等,降低细菌传播风险。
孕妇群体:孕妇若患有牙周炎,细菌可能通过血液循环等影响胎儿健康,增加早产、低体重儿的风险。因此孕妇需格外注重口腔卫生,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减少细菌传播对自身及胎儿的潜在影响。
老年人群体:老年人牙周组织常出现退化,免疫力相对降低,更应加强口腔清洁,保持口腔卫生,减少与他人不必要的口腔细菌交换,预防牙周炎加重或新发病例。
四、预防牙周炎传播的关键措施
保持良好口腔卫生是关键,包括每天至少早晚刷牙2次,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使用牙线或间隙刷清洁牙缝;定期更换牙刷;避免与他人共用牙刷、水杯等口腔护理用品;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洗牙,及时清除牙菌斑和牙结石,从源头上减少致病细菌数量,降低牙周炎传播及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