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转移包括淋巴转移、血行转移和种植转移,淋巴转移是肿瘤细胞侵入淋巴管引流至局部淋巴结具规律性且不同肿瘤途径固定,免疫力低下者进程可能加速;血行转移是肿瘤细胞入血管播散至血运丰富器官,年龄大清除弱风险高,女性乳腺癌骨转移与激素等有关;种植转移是肿瘤细胞脱落在体腔或空腔脏器种植,腹腔肿瘤易发生,取决于肿瘤侵袭性及体腔微环境等因素。
一、淋巴转移
肿瘤细胞侵入淋巴管,随淋巴液引流至局部淋巴结。例如乳腺癌常转移至腋窝淋巴结,这是因为乳房的淋巴管网丰富,肿瘤细胞易沿淋巴途径扩散。淋巴转移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肿瘤细胞首先到达局部引流淋巴结,若局部淋巴结被肿瘤细胞占据,可继续转移至下一站淋巴结,最终可能经胸导管进入血液循环,发生血行转移。不同肿瘤的淋巴转移途径相对固定,这与肿瘤原发部位的淋巴引流区域相关,年龄、性别等因素一般不直接改变淋巴转移的基本途径,但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老年患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可能因免疫清除能力下降,使淋巴转移进程相对加速。
二、血行转移
肿瘤细胞进入血管系统,随血液循环播散至远处器官。血行转移的发生与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血液循环特点密切相关。例如肺癌细胞可通过肺静脉进入体循环,转移至脑、骨等部位,这是因为这些器官的毛细血管床丰富,肿瘤细胞易于滞留生长。血行转移的常见部位多为血液循环丰富的器官,如肝、肺、骨、脑等。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因器官功能减退,对肿瘤细胞的清除能力减弱,血行转移风险相对增加;女性乳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概率相对较高,可能与女性骨骼代谢特点及激素水平等因素有一定关联,但根本机制仍基于肿瘤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等生物学过程。
三、种植转移
肿瘤细胞脱落后在体腔或空腔脏器内种植生长。例如胃癌细胞可种植到盆腔,形成盆腔转移结节。种植转移多发生于腹腔内的恶性肿瘤,如卵巢癌、胃癌等。其发生机制是肿瘤细胞脱落至体腔后,黏附于浆膜面并增殖生长。生活方式因素如长期接触某些致癌物质可能增加肿瘤细胞脱落及种植的风险,而不同年龄人群的体腔环境略有差异,但种植转移的基本病理过程主要取决于肿瘤细胞的侵袭性及体腔的微环境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