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斑块是血管内皮受危险因素受损后脂质沉积形成含脂质核心等的病灶致血管壁变化管腔狭窄,部分早期小稳定斑块经综合干预可控制,已形成较稳定大斑块难完全消除但能通过干预阻止恶化降风险,不同人群需持续管理。
一、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斑块的含义
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病理过程中的典型表现。当血管内皮因高血压、高血脂(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吸烟、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受损时,血液中的脂质(如胆固醇)等成分会沉积在血管内壁,逐步形成局部的病灶。这些斑块由脂质核心、纤维帽及周围的炎症细胞等组成,可导致血管壁增厚、弹性下降,进而引起管腔狭窄,影响血液正常流动,增加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例如,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时,可能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引发心绞痛等症状。
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能否被消除
(一)部分情况下可稳定或延缓进展
通过积极的综合干预,早期较小且相对稳定的斑块有可能得到控制,使其不再进展甚至稍有逆转。例如,严格控制血脂水平,尤其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多项临床研究表明,规范使用他汀类等降脂药物可显著降低LDL-C,有助于稳定斑块、延缓其进展。同时,健康的生活方式干预也至关重要,如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高脂、高糖食物摄入,增加蔬果、全谷物等)、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戒烟限酒等,这些措施能从多方面调节机体代谢,利于斑块稳定。对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积极控制血压(如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或肾病者目标更严格)、血糖(使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也可延缓斑块进展。
(二)已形成的较稳定斑块难以完全消除
已形成的较大、结构相对稳定的斑块,其内部成分如脂质核心、纤维帽等已较为固定,目前医学手段较难使其完全消失恢复至正常血管内膜状态。但通过上述积极干预措施,可阻止斑块进一步恶化,降低斑块破裂、引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脑梗死)的风险。不同人群中,老年人因机体代谢功能相对减退,斑块进展可能相对缓慢,但仍需持续管理;年轻人若能早期发现并积极干预,对斑块控制更为有利,可显著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