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睡觉磨牙可由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大等心理因素、牙齿咬合关系不协调等咬合因素、睡眠障碍等睡眠因素、肠道寄生虫感染、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内分泌紊乱、维生素D缺乏、某些药物副作用、儿童换牙期及神经系统不完善、女性经期等特殊时期内分泌变化、睡前大量运动、饮用含咖啡因饮品等生活方式因素引发。
一、心理因素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大等可导致夜晚睡觉磨牙。例如儿童若面临学习压力,成人因工作生活压力过大时,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失衡,会通过咀嚼肌收缩表现为夜间磨牙。研究发现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人群磨牙发生率高于正常人群。
二、咬合因素
牙齿咬合关系不协调是常见原因,如牙齿错位、缺牙、单侧咀嚼等,会使咀嚼肌出现不协调收缩,进而引发夜间磨牙。当牙齿咬合不平衡时,咀嚼肌会不自主收缩以调整咬合,长期则形成夜间磨牙习惯。
三、睡眠因素
睡眠障碍如睡眠中觉醒次数多、睡眠质量差等可能诱发磨牙。睡眠过程中大脑对肌肉的控制能力减弱,咀嚼肌可能出现不自主收缩,从而导致磨牙发生。
四、全身因素
1.肠道寄生虫感染:如蛔虫感染等,寄生虫在肠道内活动分泌毒素,可刺激神经使咀嚼肌兴奋导致磨牙,相关研究表明肠道寄生虫感染人群磨牙发生率高于无感染人群。
2.内分泌紊乱: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加快,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易出现夜间磨牙。
3.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钙磷代谢,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进而引发磨牙,儿童维生素D缺乏时磨牙发生率相对较高。
五、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可能引发磨牙副作用,如抗抑郁药等,药物作用于神经系统影响神经传导,可能导致咀嚼肌异常收缩出现磨牙情况。
六、年龄与性别差异
儿童:换牙期牙齿咬合调整、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等可能导致磨牙,此外儿童若有精神紧张因素(如父母关系紧张对儿童产生影响)也易出现磨牙。
女性:经期等特殊时期内分泌变化可能影响神经肌肉功能,相较男性更易出现磨牙情况,妊娠期间激素变化等也可能导致女性磨牙发生率上升。
七、生活方式因素
睡前大量运动使身体处于兴奋状态、饮用含咖啡因饮品(如咖啡、浓茶)等,会影响睡眠状态,导致咀嚼肌在睡眠中不自主收缩引发磨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