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额窦炎真菌感染是真菌侵入上额窦致炎性病变,病因含局部鼻腔鼻窦结构异常、不合理用药及全身糖尿病、免疫抑制剂使用等情况,临床表现有鼻塞流涕等,诊断靠鼻内镜、影像学、真菌学检查,治疗包括鼻内镜手术清除病灶和用抗真菌药,特殊人群中糖尿病者需控血糖,儿童慎用药,免疫抑制人群要加强免疫支持并监测指标。
一、定义
上额窦炎真菌感染是真菌侵入上额窦引发的炎性病变,真菌可通过直接侵袭或免疫反应等机制导致上额窦局部炎症反应。
二、病因
1.局部因素:鼻腔鼻窦结构异常(如鼻中隔偏曲、鼻息肉等)可影响上额窦通气引流,增加真菌感染风险;长期鼻腔局部用药(如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破坏鼻腔微生态平衡,利于真菌滋生。
2.全身因素:糖尿病患者因血糖控制不佳,机体免疫功能受影响,易发生真菌感染;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放化疗后,免疫功能低下,也是上额窦真菌感染的高危人群。
三、临床表现
患者可出现鼻塞、流涕(可为脓性或血性)、面部胀痛或疼痛、嗅觉减退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伴有低热、乏力等全身表现,若病情迁延不愈可导致上额窦骨质破坏等严重后果。
四、诊断
1.鼻内镜检查:可见上额窦内有脓性分泌物、真菌团块等异常表现。
2.影像学检查:鼻窦CT可见上额窦内高密度影、骨质破坏等,有助于评估病变范围。
3.真菌学检查:通过鼻内镜下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及真菌培养,是明确诊断的金标准,可鉴别真菌种类及药敏情况。
五、治疗
1.清除病灶:通过鼻内镜手术清除上额窦内的真菌团块及病变组织,恢复鼻窦通气引流。
2.抗真菌治疗:根据真菌学检查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等,但需注意药物的适应证及可能的不良反应。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维持血糖在稳定范围,因高血糖环境利于真菌生长繁殖,良好的血糖控制是治疗及预防复发的重要基础。
2.儿童患者:应谨慎使用抗真菌药物,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通过改善鼻腔通气等局部处理方式,同时密切监测儿童生长发育情况,避免因不合理用药影响健康。
3.免疫抑制人群:需在治疗基础疾病的同时,加强免疫支持,如调整免疫抑制剂使用方案等,减少真菌感染复发风险,且用药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因抗真菌药物可能对机体产生一定毒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