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膜内陷因中耳局部利于真菌滋生如长期滥用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致菌群失调、中耳潮湿、免疫力低下等使真菌繁殖引发,患者常出现耳闷感耳鸣及不同程度听力下降,耳内镜可见鼓膜色泽改变等,耳内镜检查和真菌学检查可诊断,治疗需清除真菌分泌物、用抗真菌药物、改善局部环境,儿童需避免滥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注意耳部防护,老年人要关注基础病并细致护理耳部保持干燥。
一、定义与病因
鼓膜内陷是指鼓膜偏离正常位置向中耳腔方向凹陷,真菌感染引发的鼓膜内陷多因中耳局部环境利于真菌滋生,如长期滥用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致菌群失调、中耳局部潮湿(如游泳后未及时清理耳部)、免疫力低下(包括年龄较小的儿童、免疫力缺陷人群及老年人等)等因素,使得真菌(如曲霉菌、念珠菌等)在中耳内繁殖,进而影响鼓膜正常位置导致内陷。
二、临床表现
患者常出现耳闷感、耳鸣,部分伴有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耳内镜检查可见鼓膜色泽改变,如呈灰白色、黄色等,鼓膜表面可能有真菌菌丝、菌斑或膜状物附着,鼓膜活动度受限等表现。
三、诊断方法
1.耳内镜检查:通过耳内镜直观观察鼓膜形态、色泽及是否存在真菌相关附着物,初步判断鼓膜内陷及真菌感染情况。
2.真菌学检查:取鼓膜表面附着物进行涂片或培养,若能找到致病真菌菌丝或孢子,可明确真菌感染诊断,同时结合鼓膜内陷表现确诊。
四、治疗原则
1.清除真菌分泌物:使用碳酸氢钠溶液等温和液体清理中耳内的真菌分泌物,保持中耳局部清洁,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
2.抗真菌药物应用:采用局部抗真菌滴耳液等药物,但需注意特殊人群用药差异,儿童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为主,避免滥用可能影响其发育的药物;老年人若有基础疾病,需综合基础病情况谨慎选择药物。
3.改善局部环境:指导患者保持耳部干燥,避免再次处于潮湿环境,如游泳后及时擦干耳部,减少中耳局部利于真菌生长的条件。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耳部发育尚未完全成熟,需特别注意避免滥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日常应保持耳部清洁,洗澡、游泳时可使用棉球适当防护耳部,发现耳部不适及时就医,优先采用非药物方式维护耳部健康。
老年人:老年人多伴有基础疾病,免疫力可能下降,需关注基础疾病对耳部健康的影响,积极控制基础病以提高机体抵抗力,在耳部护理上要更加细致,保持耳部干燥,定期关注耳部状况,出现异常及时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