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检查通过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检测评估动脉硬化相关风险,影像学检查的超声、CTA、MRA可分别检测动脉情况,脉搏波传导速度检测能反映动脉僵硬度,老年人应定期做基础检测,糖尿病患者需密切监测血糖并加强血管检查,高血压患者要控制血压并定期做血管检查,儿童青少年有家族相关情况可通过无创超声初步评估血管健康。
一、血液检查
1.血脂检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动脉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高水平LDL-C易沉积于血管壁促进斑块形成;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与动脉硬化发生相关,因其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2.血糖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可反映近2~3个月血糖平均水平,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易引发动脉硬化;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检测有助于评估糖代谢异常与动脉硬化的关联。
3.同型半胱氨酸检测: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是动脉硬化独立危险因素,可促进血管内皮损伤及斑块形成。
二、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颈动脉超声:通过观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评估动脉硬化,IMT增厚(正常≤0.07~0.09cm)提示早期动脉硬化;还可检测颈动脉斑块的大小、形态及稳定性。
下肢动脉超声:用于评估下肢动脉血流情况,判断是否存在狭窄或闭塞,辅助诊断下肢动脉硬化性疾病。
2.CT血管造影(CTA):能清晰显示主动脉及外周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管腔狭窄程度及钙化情况,对大动脉动脉硬化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3.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利用磁共振原理对血管成像,分辨率高,无需对比剂可显示动脉形态,尤其适用于对碘对比剂过敏或肾功能不全者的血管评估。
三、脉搏波传导速度检测
通过专业设备测量脉搏波在动脉壁传播的速度(PWV),PWV升高反映动脉僵硬度增加,是评估动脉硬化程度的敏感指标,可早期发现亚临床动脉硬化改变。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自然退变,应定期进行颈动脉超声等基础检测,关注血管弹性及斑块情况。
糖尿病患者:高血糖易加速动脉硬化进程,需密切监测血糖同时加强血管超声等检查,早期干预。
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佳会加重动脉硬化,除规律检测血压外,应定期行血管相关检查,如PWV检测等。
儿童青少年:若有家族遗传高脂血症、代谢综合征等情况,可通过无创超声检查初步评估血管健康,避免过早接触不良生活方式加重血管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