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炎分单纯性与肥厚性且病因多样,过敏性鼻炎属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有遗传及接触过敏原等病因,诊断靠病史采集、鼻内镜及过敏原检测,非药物干预有避免接触过敏原、鼻腔冲洗,药物应用有不同鼻炎的用药及特殊人群如儿童、妊娠期哺乳期、老年患者用药需注意事项。
一、疾病定义及分类
慢性鼻炎包括慢性单纯性鼻炎与慢性肥厚性鼻炎,前者以鼻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多为特点,后者多由前者发展而来,表现为鼻黏膜、骨膜甚至鼻甲骨的增生肥厚;过敏性鼻炎属于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是机体接触过敏原后由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多有遗传易感性,常呈季节性或常年性发作。
二、病因分析
慢性鼻炎:多因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未彻底治愈,或鼻腔结构异常(如鼻中隔偏曲)、长期吸入刺激性物质(如粉尘、化学气体)、烟酒过度等因素导致鼻黏膜持续炎症反应。
过敏性鼻炎:遗传因素使个体易成为过敏体质,环境中常见过敏原包括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等,接触后机体免疫系统被激活,引发鼻黏膜炎症介质释放,出现鼻塞、流涕、喷嚏等症状。
三、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症状持续时间、发作规律、诱因及家族过敏史等。
鼻内镜检查:观察鼻黏膜色泽、形态及分泌物情况,慢性鼻炎可见鼻黏膜肿胀、肥厚,过敏性鼻炎可见鼻黏膜苍白、水肿。
过敏原检测:包括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明确过敏原种类,指导避免接触及后续治疗。
四、非药物干预措施
避免接触过敏原:季节性过敏性鼻炎患者在花粉高发期减少外出,室内使用空气净化器、防螨床品等;常年性过敏性鼻炎患者需定期清洁家居,避免接触宠物皮毛等。
鼻腔冲洗:使用生理盐水或生理性海水进行鼻腔冲洗,可清除鼻黏膜表面过敏原、分泌物及炎性介质,减轻鼻黏膜水肿,改善鼻腔通气,慢性鼻炎及过敏性鼻炎患者均可定期进行。
五、药物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药物应用:慢性鼻炎可短期使用鼻用减充血剂(但需遵循短期使用原则,避免引发药物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可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等)、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等),但儿童使用需谨慎,优先选择相对安全的剂型及药物,且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特殊人群:儿童患者应避免自行滥用药物,选择儿童专用剂型;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用药需咨询医生,权衡药物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老年患者需关注药物相互作用,用药前详细告知医生基础疾病及正在服用的其他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