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出血的局部因素有鼻部外伤(如撞击、挖鼻、擤鼻等致鼻黏膜血管损伤,儿童易因挖鼻致鼻出血)、鼻腔炎症(急慢性鼻炎等炎症刺激致鼻黏膜充血水肿糜烂,过敏性鼻炎患者因打喷嚏揉鼻可致黏膜破损出血)、鼻中隔病变(偏曲处黏膜薄易糜烂出血、溃疡致黏膜组织受损出血)、鼻腔鼻窦肿瘤(肿瘤破溃或侵犯血管引起反复少量或间断较大量出血);全身因素包含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致鼻腔血管压力增高,血压波动时易致鼻黏膜血管破裂,老年人因血管弹性下降更易受影响)、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影响凝血功能致全身多部位易出血倾向)、感染性疾病(流感等急性发热性传染病致鼻黏膜血管脆性通透性增高易出血)、肝肾疾病(严重肝硬化致凝血因子合成障碍、肾功能不全致体内毒素蓄积影响凝血功能引发鼻出血)、内分泌失调(青春期代偿性月经及妊娠期因激素变化致鼻黏膜相应变化易鼻出血)。
一、局部因素
1.鼻部外伤:鼻部受到外力撞击、挖鼻、剧烈擤鼻等,可直接损伤鼻黏膜血管,导致鼻出血,儿童因好奇易发生挖鼻致鼻出血的情况。
2.鼻腔炎症:急慢性鼻炎、鼻窦炎等炎症刺激,使鼻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易引发鼻出血,例如过敏性鼻炎患者因频繁打喷嚏、揉鼻也可能导致鼻黏膜破损出血。
3.鼻中隔病变:鼻中隔偏曲处的黏膜较薄,空气流速快,易受刺激糜烂出血;鼻中隔溃疡也会因黏膜组织受损出现鼻出血。
4.鼻腔鼻窦肿瘤:鼻腔血管瘤、鼻咽纤维血管瘤、鼻窦癌等肿瘤生长过程中,肿瘤组织破溃或侵犯周围血管,可引起鼻出血,多为反复少量或间断性较大量出血。
二、全身因素
1.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可使鼻腔血管压力增高,当血压波动时易导致鼻黏膜血管破裂出血,老年人因血管弹性下降更易受血压影响。
2.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等血液系统疾病会影响凝血功能,导致凝血机制异常,从而引发鼻出血,表现为全身多部位易出血倾向。
3.感染性疾病:某些急性发热性传染病,如流感、麻疹、猩红热等,可使鼻黏膜血管脆性增加、通透性增高,易发生鼻出血。
4.肝肾疾病:严重的肝硬化可致凝血因子合成障碍,肾功能不全时可引起体内毒素蓄积影响凝血功能,均可能引发鼻出血。
5.内分泌失调:青春期少年因内分泌变化可能出现代偿性月经,同时鼻黏膜血管也可出现相应变化,部分人会有鼻出血;妊娠期女性因体内激素变化,鼻黏膜充血肿胀,也易发生鼻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