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牙周炎是发生于青少年时期累及局限切牙和第一恒磨牙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具特定特征进展快病因有细菌感染、遗传易感性、内分泌因素临床表现早期牙龈炎症易忽视进展期有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移位等诊断靠口腔检查、影像学检查、微生物学检查治疗原则包括去除局部刺激因素、抗菌治疗、手术治疗、口腔卫生宣教且青少年治疗需兼顾生长发育个性化要加强口腔卫生指导长期随访管理。
一、定义
青少年牙周炎是发生于青少年时期的牙周组织慢性感染性疾病,主要累及局限的切牙(上颌中切牙、下颌切牙)和第一恒磨牙,具有特定微生物学、免疫学及临床特征,病变进展相对较快。
二、病因
(一)细菌感染
伴放线聚集杆菌是重要致病菌,该菌可产生毒素破坏牙周组织,引发炎症反应。
(二)遗传易感性
研究表明,部分青少年存在特定基因缺陷,使其对伴放线聚集杆菌等致病菌易感性增高,易发生牙周组织破坏。
(三)内分泌因素
青少年时期性激素水平变化,可影响牙周组织对局部刺激物的反应性,促使病变进展。
三、临床表现
(一)早期表现
早期症状不典型,多表现为牙龈炎症,如刷牙或进食时牙龈出血、牙龈轻度红肿等,易被忽视。
(二)进展期表现
随病情进展出现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导致牙齿松动、移位,前牙可呈扇形移位。局部可见菌斑、牙石等刺激物堆积。
四、诊断
(一)口腔检查
通过探诊检测牙周袋深度,观察牙龈及牙齿松动情况。
(二)影像学检查
X线片可见局限的切牙和第一恒磨牙牙槽骨吸收,呈现典型的“弧形吸收”等特征。
(三)微生物学检查
检测伴放线聚集杆菌等特定致病菌,辅助明确诊断。
五、治疗原则
(一)去除局部刺激因素
通过洁治、刮治等方法彻底清除菌斑、牙石,消除局部刺激源。
(二)抗菌治疗
可辅助使用抗生素控制伴放线聚集杆菌等感染,但需遵循科学用药原则。
(三)手术治疗
对于病情严重、牙齿松动明显者,可能需行牙周手术,如翻瓣术等,以改善牙周组织状态。
(四)口腔卫生宣教
指导青少年正确刷牙、使用牙线等,强调长期口腔卫生维护的重要性,定期复查随访,监测牙周组织恢复情况。
六、特殊人群考虑(青少年)
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时需兼顾口腔健康与生长发育影响,治疗方案应个性化。需加强口腔卫生指导,培养良好口腔卫生习惯,因该阶段牙周组织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如不重视口腔维护,病情易复发,故长期随访及持续口腔健康管理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