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息肉是鼻黏膜长期受慢性炎症等刺激致水肿下垂的良性肿物,病因包括慢性炎症、遗传及不良生活方式等,临床表现有鼻塞、流涕、嗅觉障碍等,诊断靠鼻内镜和鼻窦CT,治疗分药物和手术,儿童需排查过敏原等、老年要评估全身状况及术后护理。
一、定义
鼻息肉是鼻腔和鼻窦黏膜的常见慢性疾病,是由于鼻黏膜长期受到慢性炎症刺激(如感染、过敏等),导致黏膜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出增多,引起黏膜极度水肿,在重力作用下逐渐下垂形成的良性肿物。
二、病因
1.慢性炎症刺激:长期的感染(如细菌、病毒感染)、变应性鼻炎等慢性炎症反应是主要诱因。炎症持续作用使鼻黏膜反复水肿,逐步发展为息肉。例如,变应性鼻炎患者因过敏原刺激,鼻黏膜处于高反应状态,易引发息肉形成。
2.其他因素:遗传因素可能在部分鼻息肉发病中起作用,有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空气污染、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增加鼻息肉的发生几率。
三、临床表现
1.鼻塞:多为持续性,且随息肉增大逐渐加重。这是因为息肉占据鼻腔空间,阻碍空气流通。
2.流涕:鼻涕增多,可呈黏性或脓性,部分患者可伴有喷嚏。
3.嗅觉障碍:息肉影响气味分子到达嗅区黏膜,导致嗅觉减退或丧失。
4.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头痛,若息肉累及鼻窦,还可能出现面部胀满感等不适。
四、诊断方法
1.鼻内镜检查:是诊断鼻息肉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到鼻腔内表面光滑、灰白色、淡黄色或淡红色的荔枝肉样肿物,明确息肉的部位、大小及范围。
2.鼻窦CT检查:能清晰显示鼻窦内息肉的形态、范围,有助于评估病变累及鼻窦的情况,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五、治疗原则
1.药物治疗:适用于初发较小息肉或手术前后辅助治疗。常用糖皮质激素(如鼻用糖皮质激素),通过抗炎、抗水肿作用减轻息肉症状,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
2.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息肉较大影响鼻腔通气及鼻窦引流等情况,可考虑手术切除。手术方式包括鼻内镜下息肉切除术等,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合适术式。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鼻息肉相对少见,若发生多与过敏等因素相关,需注意排查过敏原,避免接触可能引发过敏的物质,如花粉、尘螨等。治疗时需谨慎选择药物,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手术前需全面评估全身状况,确保手术安全。术后要加强护理,注意预防感染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