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乳突炎是中耳黏膜及乳突气房的急慢性炎症且可相互蔓延多因细菌感染及上呼吸道感染未控、急性中耳炎未恰当治疗、咽鼓管功能障碍等致病因引发,急性表现为耳痛等,慢性为长期耳道流脓等,分类有急慢性,诊断靠耳镜及乳突CT检查,治疗急性以抗感染等为主,慢性药物控发或手术,儿童需密切关注病情及预防上感,老年人需考虑用药与基础病相互作用并观察病情。
一、定义
中耳乳突炎是中耳黏膜及乳突气房黏膜发生的急慢性炎症性疾病,乳突与中耳腔相邻,炎症可相互蔓延。
二、病因
多因细菌感染所致,常见病原体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上呼吸道感染未有效控制、急性中耳炎未得到及时恰当治疗等情况,易使病原体累及乳突部位引发炎症,此外,咽鼓管功能障碍等也可增加发病风险。
三、临床表现
1.急性中耳乳突炎:患者常出现耳痛,可为剧烈搏动性痛或跳痛,可伴有听力下降、耳道流脓,全身可有发热、畏寒、乏力等表现,儿童可能哭闹不安、拒食等。
2.慢性中耳乳突炎:主要表现为长期耳道流脓,脓液可为黏液性、黏脓性或脓性,可伴有鼓膜穿孔,听力不同程度下降,部分患者可无明显全身症状,但病情反复易导致颅内外并发症风险增加。
四、分类
1.急性中耳乳突炎:起病急,炎症进展较快,多由急性中耳炎发展而来。
2.慢性中耳乳突炎:病程较长,多由急性中耳乳突炎迁延不愈转变而来,也可因长期存在中耳炎症刺激所致。
五、诊断方法
1.耳部检查:耳镜检查可见鼓膜充血、穿孔,穿孔处有脓性分泌物搏动性溢出等。
2.影像学检查:乳突CT是重要诊断手段,可见乳突气房模糊、密度增高,气房间隔模糊甚至破坏等表现,有助于明确乳突炎症情况及范围。
六、治疗原则
1.急性中耳乳突炎:以抗感染治疗为主,根据病情选用合适抗生素控制感染,同时需保持耳道引流通畅,可通过清理耳道脓液等方式促进恢复。
2.慢性中耳乳突炎:药物治疗多为控制急性发作,长期不愈者常需手术治疗,如乳突根治术等,以清除病变组织、重建中耳传音结构等。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善,中耳乳突炎易进展,需密切关注病情,及时就医治疗,避免延误导致并发症(如颅内感染等),日常要注意预防上呼吸道感染,保持耳部清洁。
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疾病,治疗中耳乳突炎时需考虑药物与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用药需谨慎,同时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因老年人机体反应可能不如年轻人敏感,病情可能隐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