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痫前期是妊娠期特有的严重并发症,多在妊娠20周后发生,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相关,有高血压、蛋白尿等临床表现,对母婴有不良影响,高危人群及相关因素明确,诊断靠综合判断,监测针对高危孕妇,处理原则包括一般处理、降压、解痉及适时终止妊娠,高危孕妇需严格产检监测,有高危因素者要提前保健降低发病风险
发病机制
目前其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普遍认为与胎盘浅着床、氧化应激、血管内皮损伤、炎症免疫过度激活等多种因素相关。胎盘滋养细胞侵入螺旋小动脉不足,导致胎盘缺血缺氧,释放多种因子进入母体循环,引起母体全身小血管痉挛,进而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高血压:孕妇血压升高,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且于产后12周内恢复正常。
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0.3g,或尿蛋白/肌酐比值≥0.3,或随机尿蛋白阳性。
还可能出现头痛、眼花、上腹部不适等症状,严重时可发生抽搐(子痫)、昏迷等。
对母婴的影响
对母体的影响:可能引发心、肝、肾等多器官功能损害,如肾功能不全、HELLP综合征(溶血、肝酶升高、血小板减少)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对胎儿的影响:可导致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窘迫,甚至胎死宫内等不良妊娠结局。
高危人群及相关因素
高危人群:初产妇、多胎妊娠、有子痫前期家族史、患有慢性高血压、慢性肾炎、糖尿病等疾病的孕妇。
相关因素:肥胖、营养缺乏(如缺乏钙、镁、锌等)、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等也可能增加子痫前期的发病风险。
诊断与监测
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辅助检查。通过测量血压、尿常规检查尿蛋白情况,必要时进行血液生化检查、眼底检查等综合判断。
监测:对于高危孕妇需加强监测,包括定期测量血压、监测尿蛋白、评估胎儿生长发育情况(如通过超声检查等)等。
处理原则
治疗目的:控制病情进展、延长孕周、确保母儿安全,适时终止妊娠是最有效的治疗措施。
一般处理:孕妇需注意休息,取左侧卧位,保证充足的蛋白质和热量摄入。
降压治疗:当血压严重升高时需使用降压药物,但具体药物选择需谨慎,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
解痉治疗:常用药物为硫酸镁,具有预防子痫发作的作用。
适时终止妊娠:当病情严重时,如子痫控制后2小时等情况,应及时终止妊娠,根据孕周及母儿情况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
对于患有子痫前期的孕妇,尤其是高危人群,在孕期要严格按照医生要求进行产检和监测,密切关注自身及胎儿状况;对于有相关高危因素的孕妇,要提前做好孕期保健,如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定期产检等,以降低子痫前期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