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出血是鼻腔黏膜或黏膜下血管破裂引起的可单侧或双侧出血且量可多可少的病症,局部因素有鼻外伤、鼻腔炎症、鼻中隔偏曲,全身因素包括高血压、血液系统疾病等,临床表现为鼻腔出血伴头晕乏力等大量出血有失血表现,评估靠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处理紧急用压迫止血和局部用药,进一步有烧灼法、填塞法、手术治疗,预防要保持鼻腔湿润、避免挖鼻等不良习惯并管理基础疾病,儿童需防挖鼻查鼻腔异物,老年人要警惕高血压等致失血性休克。
一、定义
鼻出血是指鼻腔黏膜、黏膜下血管破裂引起的鼻腔出血,可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出血,出血量可多可少。
二、常见原因
(一)局部因素
1.鼻外伤:鼻部受到撞击、挖鼻等机械性损伤可致鼻黏膜血管破裂出血。
2.鼻腔炎症:急慢性鼻炎、鼻窦炎等炎症刺激可使鼻黏膜血管扩张、脆性增加引发出血。
3.鼻中隔偏曲:偏曲部位的鼻黏膜较薄,易受气流等刺激破裂出血。
(二)全身因素
1.高血压:血压波动可导致鼻腔血管压力变化,引发出血。
2.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可影响凝血功能导致鼻出血。
三、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鼻腔出血,可呈点滴状或大量涌出,部分患者可能伴随头晕、乏力等不适,大量出血时可出现面色苍白、心跳加快等失血表现。
四、评估方法
(一)病史询问
了解出血诱因、频率、出血量、既往病史(如高血压、血液系统疾病史等)。
(二)体格检查
检查鼻腔局部情况,观察出血部位、有无黏膜破损等,同时评估生命体征。
(三)辅助检查
必要时行血常规、凝血功能、血压检测等,以排查全身因素。
五、处理措施
(一)紧急处理
1.压迫止血:患者坐位或半卧位,用手指紧捏双侧鼻翼10~15分钟,同时冷敷前额和后颈。
2.局部用药:可使用麻黄碱等收缩鼻腔血管的药物收敛止血。
(二)进一步处理
1.烧灼法:适用于局部小血管破裂出血,通过化学药物或激光、射频等烧灼出血点。
2.填塞法:用凡士林纱条等填塞鼻腔压迫止血,适用于出血量较大者。
3.手术治疗:对于局部病变(如鼻中隔偏曲、血管瘤等)导致的顽固性鼻出血,可考虑手术干预。
六、预防措施
(一)生活方式
1.保持鼻腔湿润,可使用加湿器或生理盐水滴鼻。
2.避免挖鼻、用力擤鼻等不良习惯。
(二)基础疾病管理
高血压患者需规律服药控制血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鼻出血多与鼻黏膜干燥、挖鼻等有关,应教育儿童避免挖鼻,保持室内湿度适宜,若频繁出血需就医排查鼻腔异物等情况。
(二)老年人
老年人鼻出血需警惕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应定期监测血压,出血时及时就医,避免因出血过多导致失血性休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