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中耳乳突炎治疗分药物与手术,药物用抗生素(依培养药敏选)、黏液促排剂促分泌物排出,手术有乳突切开术(乳突气房融合蓄脓药物无效时用)、鼓室成形术(鼓膜穿孔等时用);儿童治疗要关注听力发育等,女性孕期哺乳期选药手术需权衡,有基础病史者要控基础病;多数规范治疗预后佳,治疗后需保持耳部清洁干燥、防感冒,定期复查保耳部长期健康。
一、治疗方式及原理
(一)药物治疗
1.抗生素应用:急性发作期慢性中耳乳突炎多由细菌感染引起,会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常见如青霉素类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等)、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如头孢呋辛等),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等机制发挥杀菌作用,从而减轻中耳乳突的炎症反应,但具体抗生素的选择需依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来确定,以确保针对性用药。
2.黏液促排剂:当存在中耳积液时,会使用黏液促排剂,此类药物可促进中耳内分泌物的排出,改善中耳通气引流情况,利于炎症消退。
(二)手术治疗
1.乳突切开术:适用于乳突气房融合、蓄脓,经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通过切开乳突骨质,清除乳突内的炎性组织及分泌物,达到引流、控制炎症的目的。
2.鼓室成形术:针对存在鼓膜穿孔、听骨链破坏等情况的患者,可通过手术修复鼓膜、重建听骨链,以改善听力并消除中耳乳突的炎症病灶,该手术能在治疗炎症的同时改善耳部的结构和功能。
二、不同人群治疗相关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慢性中耳乳突炎在治疗时需格外关注听力发育情况,因为耳部炎症可能影响儿童的语言发育等。在药物选择上要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听力及生长发育的不恰当药物,手术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解剖特点及耐受能力,术后需密切观察儿童耳部恢复及全身情况,加强护理以促进康复。
(二)女性患者
女性患者若处于孕期或哺乳期,在药物选择上要权衡药物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如某些抗生素可能在孕期或哺乳期对胎儿或婴儿产生潜在风险,需在医生评估后谨慎选择治疗方案;手术时机的选择也需考虑女性的特殊生理时期对手术耐受等方面的影响。
(三)有基础病史患者
对于本身患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的患者,治疗慢性中耳乳突炎时要注意基础病对炎症控制及治疗的影响,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伤口愈合等,所以需积极控制基础病,在治疗中耳乳突炎过程中要监测基础病指标,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治疗预后及康复
多数慢性中耳乳突炎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后可取得较好预后,炎症得到控制,耳部功能改善。但患者在治疗后仍需注意保持耳部清洁干燥,避免耳部进水,预防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因为上呼吸道感染易诱发中耳乳突炎复发。定期复查也很重要,通过复查可及时了解耳部恢复情况,如有异常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保障耳部长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