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是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缩小的血管疾病病理基础为内膜脂质沉积形成粥样斑块,分类包括主要累及大中型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由高血压等致全身细小动脉增厚狭窄的小动脉硬化、少见的动脉中层钙化表现为中层弹性纤维变性钙化,危险因素有不可控的高龄男性家族遗传等和可控的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糖尿病肥胖等,临床表现早期多无症状进展后受累器官缺血如冠脉致心绞痛心梗脑动脉致头晕头痛等,诊断靠超声CT及MRI检查,特殊人群中老年人需监测指标高血压患者控血压吸烟者戒烟糖尿病患者控血糖。
一、定义
动脉硬化是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缩小的一组血管疾病,其病理基础主要是动脉内膜脂质沉积,逐渐形成粥样斑块,导致管壁病变。
二、分类
1.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类型,主要累及大中型动脉,如冠状动脉、脑动脉等,由脂质、胆固醇等在动脉内膜下沉积形成斑块,进而引起血管狭窄或阻塞。
2.小动脉硬化:多由高血压等因素引起,主要累及全身细小动脉,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
3.动脉中层钙化:较少见,多见于老年人,主要表现为动脉中层弹性纤维变性、钙化。
三、危险因素
1.不可控因素:高龄、男性(相对女性而言风险更高)、家族遗传史等,随年龄增长动脉硬化发生率逐渐升高,有家族动脉硬化病史者患病风险增加。
2.可控因素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脂质沉积,加速动脉硬化进程。
高血脂: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易沉积于动脉内膜形成斑块。
吸烟: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硬化发展。
糖尿病:高血糖状态可损伤血管,增加动脉硬化发生风险。
肥胖:超重或肥胖者往往伴随代谢异常,易引发高血压、高血脂等,间接促进动脉硬化。
四、临床表现
早期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随病情进展,受累器官出现缺血表现。例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严重时引发脑梗死;肾动脉粥样硬化可能出现高血压、肾功能减退等。
五、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初步评估动脉管壁情况、管腔狭窄程度等,常用于颈动脉、下肢动脉等部位的筛查。
CT及MRI检查:能更清晰显示动脉斑块的位置、大小及血管狭窄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及病情评估。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随年龄增长血管自然退变,动脉硬化发生率高,需定期监测血压、血脂等指标,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高血压患者:需严格控制血压,将血压稳定在合理范围,以减轻对血管的损伤,延缓动脉硬化进展。
吸烟者:应积极戒烟,避免烟草中有害物质进一步损伤血管内皮,降低动脉硬化发生风险。
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维持血糖稳定,减少高血糖对血管的损害,预防动脉硬化相关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