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由血管内皮损伤后脂质等沉积形成含脂质核心与纤维帽,形成相关危险因素有高血压致内皮损伤促斑块、高血脂使LDL-C氧化成泡沫细胞推脂质核心、吸烟损伤内皮并降HDL-C水平促斑块、糖尿病致内皮损伤及血脂异常促斑块,不同人群因年龄增长修复力降风险增、绝经前女性因雌激素保护风险低于男性绝经后接近、有基础病史者概率明显高于无病史者,是多种危险因素综合致脂质沉积等病理过程且不同人群情况有差异。
一、定义与基本构成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典型表现形式。其形成源于血管内皮损伤后,血液中的脂质(如胆固醇等)、炎症细胞等成分逐步沉积于血管内膜下,逐渐形成的局部病理性斑块。从结构上看,典型的粥样斑块包含脂质核心与纤维帽两部分,脂质核心主要由胆固醇酯等脂质物质堆积而成,纤维帽则由平滑肌细胞、胶原纤维等构成,起到一定的稳定斑块作用。
二、形成相关危险因素
1.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使血管内皮承受过高压力,易导致内皮损伤,为脂质等成分沉积创造条件,促进斑块形成。例如,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更易发生炎症反应,加速斑块进展。
2.高血脂: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时,过多的LDL-C会进入血管壁并氧化修饰,进而被巨噬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推动斑块脂质核心的形成。
3.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影响血管内皮的正常功能,同时还会降低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水平,HDL-C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其水平降低会促进斑块形成。
4.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糖代谢紊乱,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血管内皮,且会影响脂质代谢,使得血脂异常,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例如高血糖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促进炎症因子释放,加速斑块发展。
三、不同人群的影响差异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的修复能力逐渐下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几率增加。老年人血管弹性降低,内皮损伤后更难修复,斑块形成风险相对更高。
2.性别因素:绝经前女性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风险低于男性;但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女性斑块形成风险逐渐接近男性,这与雌激素对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丧失有关。
3.病史因素: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概率明显高于无此类病史者。例如,高血压病史患者血管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内皮损伤持续存在,斑块形成加速;糖尿病病史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持续影响血管代谢与内皮功能,促进斑块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多种危险因素综合作用于血管内皮,导致脂质等成分沉积、炎症反应等一系列病理过程的结果,不同人群因自身的年龄、性别、基础病史等因素,斑块形成和发展的情况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