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的非药物干预包括声治疗(用掩蔽器或特定音乐掩蔽、分散对耳鸣注意力)、习服疗法(引导适应耳鸣降低关注度,可结合放松训练)、认知行为疗法(针对负面情绪和不合理认知干预);药物治疗有改善内耳循环药物(如银杏叶制剂改善内耳血循环)、抗焦虑抑郁药物(针对伴焦虑抑郁症状者调节情绪间接缓解耳鸣)、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营养神经改善神经功能);儿童患者优先非药物干预且避耳毒性药物,老年患者药物治疗注意药物相互作用且调整非药物干预强度频率。
一、非药物干预措施
1.声治疗:包括耳鸣掩蔽疗法,通过使用耳鸣掩蔽器产生与耳鸣频率相近的声音来掩蔽耳鸣,帮助患者减轻耳鸣感知;还有音乐疗法,让患者聆听特定的音乐来分散对耳鸣的注意力,研究显示一定频率的音乐对部分患者的耳鸣有缓解作用(相关研究表明音乐疗法可通过调节大脑神经活动来改善耳鸣症状)。
2.习服疗法:引导患者逐渐适应耳鸣,降低对耳鸣的关注度,通过训练患者的听觉系统和神经系统,使其对耳鸣的感知敏感度降低,一般需要较长时间的训练过程,可结合放松训练等辅助进行。
3.认知行为疗法:针对患者因耳鸣产生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及不合理认知进行干预,帮助患者改变对耳鸣的错误认知,调整心理状态,例如帮助患者认识到耳鸣虽然存在但不一定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从而缓解心理压力,临床研究发现认知行为疗法能有效改善神经性耳鸣患者的心理状态并减轻耳鸣相关不适。
二、药物治疗
1.改善内耳循环药物:如银杏叶制剂等,这类药物可改善内耳的血液循环,增加内耳的血氧供应,有助于缓解耳鸣症状,相关药理学研究证实其能通过扩张内耳血管等机制发挥作用。
2.抗焦虑抑郁药物:由于神经性耳鸣常与焦虑、抑郁情绪共病,对于伴随明显焦虑抑郁症状的患者,可使用抗焦虑抑郁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这类药物能调节患者的情绪状态,间接缓解耳鸣相关的不适,临床观察发现改善情绪后部分患者的耳鸣主观感受有所减轻。
3.神经营养药物:常用甲钴胺等,甲钴胺可参与神经元的代谢,促进神经的修复和再生,对神经损伤相关的耳鸣可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多项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甲钴胺能通过营养神经来改善神经性耳鸣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声治疗中的合适音量音乐引导等,避免使用可能具有耳毒性的药物,因为儿童的听觉系统尚在发育中,耳毒性药物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听力损伤,应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以患者舒适度为首要考量选择治疗方式。
2.老年患者:药物治疗时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由于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服用多种药物,要谨慎选择药物,避免药物之间的不良相互作用,同时非药物干预中要考虑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接受程度,调整声治疗等干预方式的强度和频率,确保治疗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