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的转移途径主要有淋巴转移、血行转移和种植转移。淋巴转移是肿瘤细胞侵入淋巴管,随淋巴流到达局部或远处淋巴结,不同部位恶性肿瘤有相对固定淋巴转移途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家族史等会有影响;血行转移是肿瘤细胞侵入血管,随血流转移至远处器官,年龄、生理状态、生活方式、基础疾病等会对其有影响;种植转移是体腔内器官恶性肿瘤细胞脱落后种植在体腔其他器官表面生长,年龄、解剖结构、生活方式、手术史等会有影响。
1.淋巴转移:肿瘤细胞侵入淋巴管,随淋巴流到达局部淋巴结(区域淋巴结转移),例如乳腺癌常转移至腋窝淋巴结;继续发展可转移至远处淋巴结,这是癌常见的转移方式。肿瘤细胞进入淋巴管后,会随着淋巴液流动逐渐聚集到淋巴结内,在淋巴结内增殖生长,导致淋巴结肿大等表现。不同部位的恶性肿瘤有其相对固定的淋巴转移途径,这与淋巴管的走行分布相关。年龄方面,儿童淋巴系统相对脆弱,肿瘤淋巴转移时可能对淋巴系统的影响在儿童身上可能有其特殊表现,但基本转移机制与成人相似;性别因素一般不直接影响淋巴转移途径本身,但不同性别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不同可能间接影响淋巴转移的发生概率;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的肺癌患者淋巴转移可能相对更易发生,因为吸烟会损伤呼吸道黏膜等,利于肿瘤细胞扩散;有恶性肿瘤家族史的人群淋巴转移风险可能相对较高,因为遗传因素可能使个体对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更敏感。
2.血行转移:肿瘤细胞侵入血管,随血流转移至远处器官。许多实体瘤都可通过血行转移,如肝癌易转移至肺、骨等部位,肺癌易转移至脑等部位。肿瘤细胞进入血管后,可在血管内漂流,到达远处血管后穿出血管壁,在组织内增殖形成转移灶。年龄越小,血-脑屏障等发育可能越不完善,某些恶性肿瘤血行转移至脑的风险相对不同年龄阶段有差异;女性在妊娠等特殊生理状态下,血液循环状态改变可能影响肿瘤细胞的血行转移过程;长期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机体的免疫和血液循环稳定性,不利于机体清除血行中的肿瘤细胞,增加血行转移风险;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血管状态可能影响肿瘤细胞的血行转移,如血管狭窄等可能使肿瘤细胞更易在局部滞留并转移。
3.种植转移:发生于体腔内器官的恶性肿瘤,肿瘤细胞脱落后种植在体腔其他器官的表面,继续生长形成转移瘤。例如胃癌种植转移至盆腔,形成盆腔转移结节。肿瘤细胞从原发肿瘤部位脱落,像种子一样种植在体腔的其他组织表面,然后增殖生长。年龄对种植转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不同年龄阶段体腔器官的生理状态差异,如儿童体腔相对狭小,肿瘤种植转移后对体腔器官的压迫等影响可能更明显;女性的盆腔解剖结构与男性有差异,可能使女性某些恶性肿瘤种植转移至盆腔的情况有不同特点;生活方式中长时间保持不良体位等可能增加体腔内肿瘤种植转移的风险;有腹部手术史等情况的患者,体腔局部环境改变可能促进肿瘤细胞的种植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