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肿胀由局部(菌斑牙石、食物嵌塞、药物)及全身(血液疾病、糖尿病)因素致发,临床表现有牙龈颜色质地改变、伴口臭等,诊断靠详询病史、口腔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治疗首要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全身疾病致发需治全身病,预防需保持口腔卫生、定期检查等,儿童需家长助养成良好习惯,孕妇要注重口腔清洁且勿自行用药,老年人要控基础病、保口腔卫生。
一、牙龈肿胀的定义与常见诱因
牙龈肿胀是牙龈组织体积异常增大的现象,主要由局部与全身因素致发。局部诱因以菌斑、牙石堆积最为多见,可引发牙龈炎,致使牙龈红肿、易出血;牙周炎也会造成牙龈肿胀且伴牙周袋形成;食物嵌塞未妥善清理,长期刺激牙龈可诱使肿胀出现;部分药物(如抗癫痫药、钙通道阻滞剂)可引发药物性牙龈增生。全身诱因包含血液系统疾病(像白血病可致牙龈肿胀、苍白)、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时易出现牙龈感染肿胀)等。
二、牙龈肿胀的临床表现
牙龈肿胀时可见牙龈颜色暗红或发红,质地松软,触碰易出血,肿胀程度有别,轻时局部轻微隆起,重时可覆盖部分牙面。还常伴有口臭,若为牙周炎还可能出现牙齿松动,全身疾病引发的牙龈肿胀可伴随相应全身表现,如白血病患者可有发热、贫血等症。
三、牙龈肿胀的诊断方式
通过详询病史,涵盖口腔卫生状况、用药史、全身疾病史等。行口腔检查观察牙龈具体状况,必要时开展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检查,以排查血液系统等全身疾病。借助牙周探针检查明确牙周袋深度等牙周情形,辅助诊断牙周炎等病症。
四、牙龈肿胀的治疗准则
首要去除局部刺激因素,例如通过洗牙清除菌斑、牙石,纠正食物嵌塞等。若为药物性牙龈增生,在病情允许下可更换相关药物。若由全身疾病导致,需积极治疗全身疾病。针对炎症显著的情况,可局部运用消炎药物辅助治疗,以局部处理为主,优先采取非药物干预。
五、牙龈肿胀的预防举措
保持良好口腔卫生习惯,每日早晚正确刷牙,运用牙线或牙缝刷清洁牙缝;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一般每6~12个月洗牙一次;均衡饮食,减少高糖、高黏性食物摄取;孕妇孕期注重口腔健康,定期产检时留意口腔状况;老年人把控全身疾病(如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降低牙龈肿胀发生风险。
六、特殊人群牙龈肿胀留意要点
儿童:家长需助力儿童养成良好口腔卫生习惯,监督刷牙,避免儿童过多进食甜食及黏性食物,定期带儿童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牙龈问题,因其牙龈娇嫩,易受局部刺激影响。
孕妇:孕期因激素水平变化,牙龈易敏感肿胀,需格外注重口腔清洁,可适度增加刷牙次数,但动作要轻柔,避免过度刺激牙龈,若出现牙龈肿胀等问题需及时就医,勿自行用药,孕期用药需谨慎。
老年人:老年人常伴全身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会提升牙龈肿胀发生几率,且愈合相对缓慢,需积极把控基础疾病,保持口腔卫生,定期口腔检查,发现牙龈肿胀及时就诊,同时留意饮食中营养均衡,增强机体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