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症状表现有脑部轻度时头晕头痛等,进展可致缺血性脑卒中相关症状;心脏冠状动脉硬化可引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外周血管下肢动脉硬化有间歇性跛行等。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即低脂低盐低糖饮食、规律有氧运动、戒烟限酒;药物治疗用调脂、抗血小板、降压药物;严重狭窄可考虑介入或外科手术。特殊人群中老年人需密切监测指标防劳累,糖尿病患者要控血糖兼顾血管保护,孕妇等优先非药物干预谨慎用药。
一、症状表现
(一)脑部动脉硬化
轻度脑部动脉硬化可表现为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引发缺血性脑卒中,出现偏瘫(一侧肢体无力或不能活动)、言语障碍(如说话不清、不能理解他人言语)、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等。
(二)心脏动脉硬化
冠状动脉硬化可引发心绞痛,多在劳累、情绪激动时发作,表现为心前区或胸骨后发作性胸痛,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等部位,休息或含服硝酸酯类药物可缓解;病情严重时可发展为心肌梗死,出现持续剧烈胸痛、大汗淋漓、呼吸困难等。
(三)外周血管动脉硬化
下肢动脉硬化时常见间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疼痛、乏力,休息后可缓解;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静息痛(休息时下肢仍有疼痛),皮肤温度降低、色泽苍白或发绀等。
二、治疗方法
(一)生活方式干预
1.饮食调整:采取低脂、低盐、低糖饮食,减少饱和脂肪酸(如动物油、肥肉等)和胆固醇(如动物内脏、蛋黄等)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取。
2.适度运动:进行规律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坚持150分钟,有助于改善血管功能、控制体重。
3.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需严格戒烟;限制饮酒量,避免过量饮酒加重血管负担。
(二)药物治疗
1.调脂药物: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等)可降低血脂水平,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延缓病情进展。
2.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等药物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形成风险,预防心脑血管事件。
3.降压药物:合并高血压的患者需使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常用ACEI类(如依那普利等)、ARB类(如氯沙坦等)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以减轻血管压力。
(三)其他治疗
对于血管狭窄严重的患者,可考虑介入治疗(如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下肢动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等)或外科手术治疗(如旁路移植术等),以重建血管通路,改善血流。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动脉硬化发生率较高,需密切监测血压、血脂等指标,日常活动避免过度劳累,防止诱发心脑血管事件,生活方式干预应贯穿始终。
糖尿病患者:合并动脉硬化时,高血糖会加重血管损伤,需严格控制血糖,在药物选择和生活方式调整上需兼顾血糖控制与血管保护。
孕妇等特殊人群:患动脉硬化时应优先采取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通过调整饮食、适度运动等控制病情,谨慎使用药物,避免对胎儿等特殊群体产生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