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龋齿
龋齿即蛀牙、虫牙,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疾病,其病因包括细菌、食物、宿主因素,临床表现初期有白垩色斑块、进展期形成龋洞且有刺激敏感等,预防措施有口腔清洁、饮食控制、窝沟封闭等,了解相关内容对维护口腔健康很重要,不同人群应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患病风险。
一、病因
1.细菌因素
主要的致龋菌有变形链球菌等。这些细菌能利用食物中的糖类产生酸性物质,例如细菌分解蔗糖产生乳酸等有机酸,这些酸性物质会逐渐侵蚀牙齿硬组织。口腔卫生不良时,细菌容易在牙齿表面定植、繁殖,增加患龋齿的风险。不同年龄人群口腔内细菌构成有所差异,儿童口腔卫生维护相对较弱,更易受致龋菌影响。
2.食物因素
糖类是重要的致龋食物因素。例如蔗糖等精制糖,容易被口腔细菌利用产酸。如果经常摄入高糖食物且口腔清洁不及时,就为龋齿的发生创造了条件。不同生活方式下,饮食结构不同,如偏爱甜食的人群患龋齿风险相对较高。
3.宿主因素
牙齿的形态、结构和矿化程度会影响龋齿的发生。比如牙齿窝沟较深的人,食物残渣和细菌容易残留其中,不易清洁,更易患龋齿。不同年龄的人群牙齿发育情况不同,儿童牙齿矿化程度相对较低,相比成年人更易患龋齿;而老年人由于牙龈退缩等原因,牙根暴露,也容易发生根面龋。
二、临床表现
1.初期表现
牙齿表面可能出现白垩色斑块,这是因为牙齿硬组织脱矿导致的。此时患者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仅通过口腔检查可发现。不同年龄人群初期表现可能相似,但儿童可能因无法准确表达不适而容易被忽视。
2.进展期表现
随着病情发展,病变部位会形成龋洞。龋洞形成后,患者可能对冷、热、酸、甜等刺激敏感,进食时食物嵌入龋洞可引起疼痛,但刺激去除后疼痛可缓解。对于儿童来说,可能会因为牙齿疼痛而影响进食,进而影响营养摄入和生长发育;老年人则可能因为牙齿龋坏影响咀嚼功能,进而影响消化吸收。
三、预防措施
1.口腔清洁
每天早晚正确刷牙是重要的口腔清洁方式。儿童由于手部精细动作发育不完善,家长应帮助其刷牙,选择适合儿童的软毛牙刷和儿童牙膏,教导正确的刷牙方法,如巴氏刷牙法,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成年人也应保持良好的刷牙习惯,每天至少刷牙两次。
2.饮食控制
减少高糖食物的摄入,控制糖分的摄取量和频率。例如限制糖果、甜饮料等的食用。不同年龄人群都应注意饮食均衡,儿童应保证营养摄入的同时避免过多高糖食物,老年人也应注意控制糖分摄入以维护口腔健康。
3.窝沟封闭
对于儿童新萌出的恒磨牙,可进行窝沟封闭。这是一种有效预防窝沟龋的方法,医生会将窝沟封闭剂涂布在牙齿的窝沟处,形成一层保护屏障,阻止细菌和食物残渣进入窝沟,从而预防龋齿发生。
龋齿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了解其病因、临床表现和预防措施对于维护口腔健康至关重要,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的人群都应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和保健措施来降低龋齿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