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是因冠状动脉急性持续缺血缺氧致心肌坏死,病因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血管内形成血栓致闭塞及受剧烈运动等诱因和慢性病控制不佳影响,症状有典型的持久胸痛等及不典型的如老年人上腹疼等,诊断靠心电图出现特征性表现及心肌酶学标志物升高,治疗包括再灌注治疗和药物治疗,预防需控制慢性病、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及定期体检,特殊人群中老年人症状不典型需及时就医,糖尿病患者易无痛心梗要严格控血糖,绝经后女性风险增加需关注内分泌及检查。
一、定义
心肌梗死是因冠状动脉发生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导致心肌发生坏死的一种心血管疾病。
二、病因
主要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血管内形成血栓,使冠状动脉完全闭塞,进而造成心肌缺血坏死。此外,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大量吸烟、酗酒等因素可诱发血栓形成,增加心肌梗死发生风险;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若控制不佳,会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也是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三、症状
1.典型症状:患者多出现剧烈且持久的胸痛,疼痛部位多在胸骨后或心前区,可向左肩、左臂内侧放射,疼痛程度较重,持续时间常超过30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多不能缓解,常伴有大汗淋漓、烦躁不安、濒死感等。
2.不典型症状: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如老年人可能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牙痛、颈部紧缩感等;糖尿病患者可能无痛性心肌梗死,仅表现为胸闷、呼吸困难等。
四、诊断
1.心电图检查:发病初期心电图可出现ST段抬高、T波改变等特征性表现,随病情发展可出现病理性Q波等变化。
2.心肌酶学检测: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如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等水平升高,是诊断心肌梗死的重要依据,一般发病后数小时开始升高,可反映心肌损伤情况。
五、治疗
1.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治疗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通过恢复冠状动脉血流,挽救濒死心肌,是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关键。
2.药物治疗: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抗凝药物(如肝素)、调脂药物(如他汀类)等,以防止血栓进展、稳定斑块等。
六、预防
1.控制危险因素: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方式将血压、血脂、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2.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长期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维持健康体重。
3.定期体检: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心血管相关体检,以便早期发现冠状动脉病变并及时干预。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由于机体反应性降低,心肌梗死症状可能不典型,需更加关注身体不适,出现胸闷、胸痛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糖尿病患者:易发生无痛性心肌梗死,更需严格控制血糖,密切监测心血管状况,遵循医生指导进行综合管理。
女性:绝经后女性心肌梗死风险增加,除常规控制危险因素外,应关注自身内分泌变化对心血管的影响,定期进行心脏相关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