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引发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的心脏病,病因包括基础疾病、生活方式、年龄性别、家族遗传等,症状有发作性胸痛等典型表现及胸闷等不典型表现,分类包含稳定型心绞痛等多种类型,不同人群如高龄患者、有家族遗传史人群、有基础疾病人群、女性绝经后各有特点及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因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病变,致使血管腔出现狭窄或阻塞情况,进而引发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的心脏病。
二、病因
1.基础疾病因素:高血压患者血管承受压力持续增高,易损伤血管内皮,促进粥样硬化形成;高血脂时,血液中过多脂质易沉积在冠状动脉管壁;高血糖会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2.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吸烟,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硬化进程;肥胖者体内脂肪代谢紊乱,易引发血脂异常等问题,增加冠心病发病几率;缺乏运动的人群,身体代谢能力下降,也利于动脉粥样硬化发展。
3.年龄与性别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血管逐渐老化,冠心病发病风险升高;男性在绝经前发病风险一般高于女性,绝经后女性发病风险趋近于男性。
4.家族遗传因素:若家族中有冠心病患者,个体遗传易感性增加,发病几率相对较高。
三、症状表现
1.典型症状:发作性胸痛,多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饱食等情况下诱发,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肩、左臂内侧等,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
2.不典型症状:部分患者可能表现为胸闷、心悸、乏力等,尤其老年患者、糖尿病患者等可能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
四、分类
1.稳定型心绞痛:胸痛发作的频率、程度、诱因相对固定,在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能较快缓解。
2.不稳定型心绞痛:胸痛发作频繁、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休息时也可能发作,病情相对不稳定,有进展为心肌梗死的风险。
3.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导致心肌坏死,患者常出现剧烈而持久的胸痛,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无法缓解,可伴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4.缺血性心肌病: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纤维化,引起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等,表现为活动后气促、水肿等。
5.猝死:部分冠心病患者可因严重心律失常等突发情况导致猝死,起病急骤,危及生命。
五、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高龄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需更密切观察身体异常表现,如出现不明原因的胸闷、乏力等要及时就医,因为高龄患者病情变化可能较快。
2.有家族遗传史人群:应定期进行心血管相关检查,如心电图、血脂、血糖等检测,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干预。
3.有基础疾病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基础疾病,规律服药,将血压、血糖等指标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以降低冠心病发生风险。
4.女性绝经后:雌激素保护作用减弱,发病风险上升,需注重健康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加强心血管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