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粥样硬化累及脑部等相关动脉的病变,发病与脂质代谢异常(高脂血症致脂质沉积启动过程)、血管内皮损伤(高血压、吸烟可损伤内皮)、代谢相关因素(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年龄、性别影响)有关,病理变化早期为脂质条纹,进展为纤维斑块、粥样斑块,不稳定斑块破裂可致血栓及组织缺血坏死,生活方式不健康人群需调整生活方式,基础病史人群要控制相关指标,特殊年龄人群需注意培养健康生活方式或加强监测干预。
一、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1.脂质代谢异常:高脂血症是重要诱因,当血液中胆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等脂质异常升高时,脂质易沉积于动脉内膜下,启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例如,大量研究表明,高LDL-C水平会促进单核细胞黏附于血管内皮,进而进入内膜下转化为泡沫细胞,参与斑块形成。
2.血管内皮损伤:高血压可直接损伤动脉内皮细胞,使内皮的屏障功能和调节功能受损,利于脂质侵入;吸烟时,烟草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影响内皮分泌一氧化氮等血管舒张物质的功能,导致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
3.代谢相关因素:糖尿病及胰岛素抵抗会引起糖代谢紊乱,使得血管壁糖化终末产物增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年龄也是重要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动脉壁弹性下降、修复能力减弱,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风险逐渐升高;性别方面,绝经前女性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低于男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女性发病率上升趋近于男性。
二、病理变化过程
1.早期病变:最初表现为脂质条纹形成,主要是单核细胞吞噬脂质后形成泡沫细胞,聚集于动脉内膜下,呈现为黄色条纹状病变。
2.进展期病变:逐渐发展为纤维斑块,是在脂质条纹基础上,内膜下平滑肌细胞增生并分泌胶原等基质,形成纤维帽覆盖脂质核心;进一步发展为粥样斑块,纤维帽下积聚大量脂质、坏死物质等,形似粥样,导致血管腔明显狭窄。
3.急性事件相关变化:粥样斑块不稳定时易发生破裂,斑块内物质暴露于血液中,会激活凝血系统,引发血栓形成,使血管腔急性狭窄甚至闭塞,导致相应组织器官(如脑部)缺血坏死,引发脑梗死等严重后果。
三、相关人群影响及注意事项
1.生活方式相关人群: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长期精神紧张的人群,梗动脉粥样硬化发病风险升高,这类人群需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脂高盐食物摄入,增加有氧运动,缓解精神压力来降低发病风险。
2.基础病史人群: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需严格控制血压、血糖等指标,如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糖尿病患者要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等控制血糖,以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3.特殊年龄人群:儿童及青少年时期若有不良生活习惯,如过度肥胖、不健康饮食等,可能为成年后梗动脉粥样硬化埋下隐患,应从小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女性绝经后要加强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监测,注意定期检查血脂、血管超声等,早期发现病变早期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