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动脉内膜因内皮受损等多种因素形成的斑块状病变可致管壁弹性减退等,形成机制是内皮损伤后脂质沉积、炎症细胞浸润等逐渐形成,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基础疾病,临床表现早期无症状晚期有相应器官缺血表现,诊断方法有超声、CTA、血管造影,特殊人群中高龄需监测指标等,男性要注意戒烟限酒等,糖尿病患者需控血糖评估血管。
一、定义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病理过程中的典型病变,是由于动脉管壁内皮细胞受损后,脂质(主要是胆固醇等)沉积、炎症细胞浸润、平滑肌细胞增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在动脉内膜形成的斑块状病变,可导致动脉管壁弹性减退、管腔狭窄等。
二、形成机制
1.内皮损伤起始:多种因素可损伤血管内皮,如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等,内皮损伤后其屏障功能减弱,使得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易进入内皮下层。
2.脂质沉积与炎症反应:进入内皮下层的LDL-C被氧化修饰,吸引单核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单核细胞转化为巨噬细胞吞噬氧化的LDL-C形成泡沫细胞,同时平滑肌细胞增殖并分泌细胞外基质,逐渐形成脂质核心为主的斑块。
三、危险因素
1.年龄与性别:高龄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风险增加,男性相对女性在相同生活方式等因素下更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能与男性激素等因素影响脂质代谢等有关。
2.生活方式:吸烟可损伤内皮并促进炎症反应,加速斑块形成;缺乏运动、高热量高脂饮食等可导致高血脂,尤其是LDL-C升高是斑块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
3.基础疾病:高血压可机械性损伤血管内皮;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状态易导致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且促进脂质沉积和炎症反应,显著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风险。
四、临床表现
1.早期无症状:斑块较小时通常无明显临床症状,多在体检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
2.晚期相关表现:当斑块导致血管严重狭窄时,可引起相应器官缺血症状,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可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可引起头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甚至脑梗死等。
五、诊断方法
1.超声检查:可初步筛查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能观察血管壁厚度、斑块位置及大致形态等。
2.CT血管造影(CTA):能清晰显示动脉血管内斑块情况,包括斑块的大小、位置、是否造成管腔狭窄等。
3.血管造影:是诊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血管狭窄的金标准,可直观看到血管狭窄程度及斑块具体情况。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高龄人群:需密切监测血压、血脂等指标,严格控制危险因素,因高龄机体修复能力等下降,斑块进展可能更易导致严重血管事件,应定期进行血管相关检查。
2.男性人群:应尤其注意戒烟限酒,调整饮食结构,积极控制体重,因男性在相同生活方式危险因素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风险相对更高,需加强自我健康管理。
3.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将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以减少高血糖对血管内皮的持续损伤,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同时需定期评估血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