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溃疡是口腔黏膜发生圆形或椭圆形溃疡性损伤具周期性复发等特征,病因包括遗传、免疫、营养缺乏、局部创伤、精神、感染等,临床表现为口腔黏膜出现溃疡伴疼痛等,诊断依据典型表现及口腔检查需鉴其他病,治疗有非药物干预(保持清洁、调整饮食等)和局部药物治疗,特殊人群中儿童要特注意清洁等,孕妇慎用药物,老年人需关注全身病影响愈合。
一、定义
口腔溃疡是指口腔黏膜上发生的圆形或椭圆形溃疡性损伤,具有周期性复发、疼痛明显等特征,可单发或多发于唇、颊、舌等部位。
二、病因
1.遗传因素:部分口腔溃疡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基因易感性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2.免疫因素:机体免疫功能异常时,如免疫力低下,易受病原体侵袭引发溃疡。
3.营养缺乏:缺乏维生素B族(如B、B)、维生素C等,或铁、锌等微量元素缺乏,可影响黏膜修复导致溃疡。
4.局部创伤:刷牙时用力不当、咬伤口腔黏膜、食用过烫过硬食物等造成局部创伤,易诱发口腔溃疡。
5.精神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免疫功能,促使口腔溃疡发生。
6.感染因素:如单纯疱疹病毒、幽门螺杆菌等感染,可能参与口腔溃疡的发病过程。
三、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出现单个或多个圆形或椭圆形溃疡,中央凹陷,表面覆盖黄色假膜,周围黏膜红肿,伴有明显疼痛,进食、说话时疼痛加剧,一般7~10天可自愈,但易复发。
四、诊断
主要依据典型临床表现及口腔检查,一般无需特殊辅助检查。需与白塞病、创伤性溃疡、癌性溃疡等鉴别,白塞病除口腔溃疡外常伴有生殖器溃疡、眼部病变等;癌性溃疡多为不规则形状,边缘隆起,基底硬,病程较长且不易愈合。
五、治疗
(一)非药物干预
1.保持口腔清洁:使用淡盐水或温和的漱口水漱口,每日2~3次,可减少细菌滋生,促进溃疡愈合。
2.调整饮食:避免食用辛辣、过烫、过硬等刺激性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B族、维生素C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
3.缓解压力:通过适当运动、冥想、听音乐等方式缓解精神压力,保持心情舒畅。
4.保证充足睡眠:规律作息,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利于机体修复。
(二)药物治疗
局部用药为主,如含漱剂(氯己定含漱液,可抑制细菌生长)、含片(西地碘含片,有杀菌抗炎作用)、散剂(冰硼散,有消肿止痛功效)等。需注意儿童使用局部药物时应避免误食,孕妇及哺乳期女性用药需咨询医生。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口腔溃疡需特别注意口腔清洁,避免使用成人含药物漱口水,可选用儿童专用温和漱口水;饮食上避免刺激性食物,鼓励多吃富含营养的食物;若溃疡反复发作或伴有发热等其他症状,需及时就医排查其他疾病。
2.孕妇:孕妇发生口腔溃疡时,非药物干预为主,慎用药物治疗,若需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
3.老年人:老年人口腔溃疡愈合相对较慢,需关注是否存在全身疾病(如糖尿病、贫血等)影响愈合,同时注意口腔卫生,必要时针对全身疾病进行治疗,以促进溃疡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