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中脂质代谢紊乱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易形成动脉硬化斑块,高血压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其形成,吸烟损伤内皮、致血小板聚集等加速形成,糖尿病高血糖损伤内皮等促进形成,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年龄增长致血管内皮功能减退易沉积,绝经前女性因雌激素保护发生率低于男性,绝经后下降风险接近男性。
一、血脂异常
血液中脂质代谢紊乱是形成动脉硬化板块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被视为“坏胆固醇”,当血液中LDL-C水平升高时,它易被氧化修饰,进而进入血管内皮下,被巨噬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逐渐堆积形成动脉硬化斑块。大量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高LDL-C水平与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呈显著正相关,如《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相关研究表明,LDL-C每升高1mmol/L,动脉硬化斑块进展风险显著增加。
二、高血压
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正常的血管内皮具有屏障功能和调节血管舒缩等作用,高血压时,血流对血管壁的机械压力增大,易导致内皮细胞损伤,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中的脂质、单核细胞等更容易进入血管内膜下,促进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长期高血压患者发生动脉硬化的概率明显高于血压正常者,多项临床研究证实高血压是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
三、吸烟
吸烟对血管的损害多方面。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破坏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和功能,同时还会引起血小板聚集增加、血脂代谢紊乱,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加速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例如,吸烟会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而HDL-C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吸烟人群HDL-C水平往往低于非吸烟人群,增加了动脉硬化风险。
四、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血管内皮,且会通过多元醇途径、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形成等机制,导致血管壁代谢紊乱。高血糖还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促进血小板聚集,进而促进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糖尿病并发症中,动脉硬化相关病变较为常见,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显著升高,相关研究表明糖尿病病程越长,动脉硬化斑块形成风险越高。
五、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
肥胖,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为主的中心性肥胖,会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动脉硬化。肥胖者常伴有胰岛素抵抗,进而影响脂质代谢,导致血脂异常;同时,肥胖可引起慢性炎症反应,释放炎症因子,促进血管内皮炎症反应和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研究发现,体重指数(BMI)≥28kg/m2的肥胖人群,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人群。
六、年龄与性别因素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内皮功能逐渐减退,血管壁的修复能力下降,脂质等物质更易在血管壁沉积形成斑块。一般来说,40岁以上人群动脉硬化斑块的发生率逐渐升高。
性别:绝经前女性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低于男性;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保护作用减弱,动脉硬化斑块形成风险逐渐接近男性。例如,绝经后女性患动脉硬化相关疾病的概率较绝经前明显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