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壁出现粥样斑块致增厚变硬弹性减退管腔狭窄,病理是血液中脂质等沉积内膜下形成斑块致血管改变,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增长、男性发病率相对高、吸烟肥胖等生活方式及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临床表现早期常无症状,随斑块增大有脑部缺血相关表现,检查有超声、颈动脉CTA或MRA、血管造影,特殊人群中老年人需定期检查,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血糖,吸烟者应劝导戒烟。
一、定义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指颈动脉血管壁出现粥样斑块沉积,致使血管壁增厚、变硬、弹性减退,进而引发管腔狭窄的血管病变。其本质是脂质等物质沉积于血管内膜下,逐步形成粥样斑块,导致血管结构与功能发生改变。
二、病理机制
主要是血液中的脂质成分(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沉积在颈动脉内膜下,引发炎症反应,单核细胞等迁入内膜下转化为泡沫细胞,与沉积的脂质等形成粥样斑块,随着斑块逐渐增大,会造成颈动脉管腔狭窄,影响脑部血液供应。
三、危险因素
(一)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逐渐升高,尤其50岁以上人群发病风险显著增加,这与血管老化、内皮功能逐渐减退等相关。
(二)性别因素
男性发病率相对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的激素水平、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等)等差异有关。
(三)生活方式因素
吸烟: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粥样斑块形成。
肥胖:体内脂肪堆积易引发代谢紊乱,导致血脂异常等,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四)基础疾病因素
高血压:高血压会使血管内皮受到机械性损伤,加速粥样斑块的形成与发展。
高血脂:尤其是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血症,会使血液中脂质易沉积于血管内膜。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会影响血管内皮功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四、临床表现
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随着斑块增大、管腔狭窄加重,可出现脑部缺血相关表现,如头晕、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表现为突然的一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可短时间内缓解),严重时可导致脑梗死,出现持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偏瘫、失语等。
五、检查方法
(一)超声检查
可初步筛查颈动脉粥样硬化,能观察斑块的大小、形态(如是否为硬斑、软斑等)、管腔狭窄程度等,是常用的初步检测手段。
(二)颈动脉CTA或MRA
能更清晰地显示颈动脉血管的形态、斑块位置及管腔狭窄程度,为进一步评估提供详细影像资料。
(三)血管造影
是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金标准,可精确显示血管狭窄部位、程度等,但属于有创检查,一般在需明确手术方案等复杂情况时选用。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由于血管弹性减退,更易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需定期进行颈动脉相关检查,如超声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并干预。
(二)糖尿病患者
需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会加重血管内皮损伤,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风险,应遵循糖尿病治疗方案,规范管理血糖。
(三)吸烟者
应劝导戒烟,烟草中的有害物质持续损伤血管内皮,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戒烟可显著降低发病风险。